據有關文獻記載,公元1897 年,滑縣萬古鎮樵邱村青年俎興太師從逃難至此的山東花鼓丁香藝人馬振海、吳保德等人,將花鼓丁香首次引進滑縣,并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其他劇種之長,創新出獨特的板式和曲牌,并自制多種演奏樂器,最終使花鼓丁香衍變成一個新的劇種。
1899 年三月初三,“二夾弦”正式亮相于樵邱古廟會,且大獲成功,從那時起,二夾弦開始廣泛流傳于滑縣。其后,這一新興劇種在河南、山東得到迅速發展。二夾弦經師徒口口相傳,至今已有八代。它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它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眾家之長,形成了二夾弦獨有的魅力。比如二夾弦的主伴奏樂器——四股弦就極為特殊,它形如二胡弦筒卻又明顯偏小,弦桿上有4 根弦軸連接4根琴弦,弦弓上的兩股馬尾分別夾在兩根弦之中,故稱“二夾弦”。因為二夾弦發出的是雙音復合,不僅比二胡單音器樂發音顯得響亮,音色也更加柔美細膩,演奏的效果也更加復雜婉轉,加上獨特的唱腔,可以產生神奇的渲染和抒情效果。
二夾弦的腔調結構一般采用板腔體,有自己獨創的30 余個曲牌,從而形成了一個豐富的唱腔音樂體系。同時,其唱腔并不拘泥于一式,它總是以劇情來引導唱腔,又以唱腔來配合劇情,讓觀眾充分領略其獨特的魅力。百余年來,藝人們為二夾弦留下了200 多部劇目,最著名的當屬《梁山伯與祝英臺》、《劉秀訪將》、《雷寶童投親》、《站花墻》、《花園對詩》等。
2008 年6 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