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中期(約1830 年左右)菏澤縣成立了“雙盛社”,隨后又有東明縣東明集的“發深班”、曹縣的“袁豁子班”,菏澤縣龍寶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調班社。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養了一批較有成就的演員。如花臉岳秀海、張金臣,旦角郭文榮,小生張合義,黑臉張文祥,紅臉郭盛高、彭盛江等。大平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統計約有六百余出,現在保留下來的只有二百余出。其內容主要取材于《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包公案》等小說,多以黑臉、紅臉的“袍帶戲”為主,民間生活故事戲較少。常演的劇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反徐州》、《收姜維》、《百花亭》、《戰洛陽》、《秦香蓮》、《鍘趙王》、《趙公明下山》、《金鞭記》、《張飛滾鼓》、《三傳令》、《火龍陣》等。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于梆子腔系統,為板式變化體,在音樂板式結構上與豫劇多有相同之處,但是在藝術風格上遠比豫劇更加粗獷。大平調的唱腔又與山東梆子大體相同,但是發聲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號等。在大平調的腳色行當中,黑臉和紅臉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劇種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氣勢恢弘,場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2007 年,滑縣大平調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標題:滑縣大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