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安陽

大平調:中原大梆戲唱古今(2)

2013/11/13 11:42:30 點擊數: 【字體:

  “大梆戲”至今保持原始野性作為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浚縣的地方戲大平調,雖然是戲曲,也登上了舞臺,但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野性”。

  之所以稱之為西路大平調,是因為它一直活躍豫北、冀南、魯西晉東南一帶,有別于魯中的一種地方戲,當地人稱“平調”或“大平調”。大鐃、大鈸、大梆、大弦是西路大平調樂器中的四大扇,也是必須品,擊節用的大梆子是當地獨有的棗木掏鑿而成,與農耕時代賣油小販走街穿巷的道具一樣,因此西路大平調又稱“大梆戲”。除了樂器,表演所用道具多為真刀真槍,鏜鐮皆由鐵匠打制而成,彩頭由草人、紅血袋、人頭、布手等捆綁縫制,獠牙用牛角磨制……表演風格粗獷豪放,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燈籠畫,又似寺廟壁畫,驚險刺激,令人震驚。

  現年66歲的李景星,13歲進入浚縣大平調劇團,迄今已53年,對大平調有著獨特的情感:“西路大平調的音樂形式較為單一,其調式為C調,這是它的一大特點,也是它的難以像大劇種一樣,被中國各地民眾所接受的原因。”自家伴奏自家吟 百轉回腸戲中戲李景星與現任大平調保護中心負責人鄭海軍對大平調都有深刻的研究,“大平調與秦腔一樣,是根植土地,最原汁原味的一種表演形式,它將社火表演中的技藝與戲曲音律有機結合在一起,豪放質樸,直取率真。”李景星介紹:“大平調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用經緯分明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粗懂平調的人,只要一看臉,就知道出場角的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性格。特別是花臉的表演,風格粗獷豪放,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燈籠畫、寺廟壁畫。《胡奎下山》中的胡奎,《闖幽州》中的楊七郎和《鎮江府》中飄篙過江的四個紅臉,為突出表現性格,都是脫下上衣,赤膊光背,煞是驚人。”在大平調傳統的武打戲中,最能表現原汁原味的當數演員手中的刀槍,鄭海軍說:“演出過程中,真刀真槍對打是常有之事,這種表演酷似民間武術對打。”這些表演在《打登州》、《戰洛陽》等劇中,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對于表演者來說,每次表演都是一種挑戰。戲曲《收盧俊義》中的武打特技“鏜鐮削柳椽”,一個演員背負鴨蛋粗的柳桿,一個演員手持鏜鐮,對打一次,削掉一截柳桿,碎片紛飛,節節脫落,直至削完,其驚險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與其他戲種不同的是,一些臉譜在許多戲曲中通用,但西路大平調的臉譜藝術自成體系,鄭海軍說:“到目前為止,我們搜集到的臉譜有一百多幅,特別是花臉和丑角的臉譜勾畫更是豐富多樣。”《胡笛罵閻》中的獨角鬼,為增強喜劇效果,演員頭頂一支高靴為獨角,臉譜畫在肚皮上,更顯下半身矮小,加上演員的滑稽表演,觀眾無不為之捧腹。此外,西路大平調為使演出更具驚險,斬殺時往往用彩頭處理。大平調中所說的彩頭就是用稻草、服飾、顏料做成的假人,《鍘美案》中鍘陳世美時,對著觀眾按鍘,陳世美尸首分離,鮮血噴涌,令人毛骨悚然。浚縣西路大平調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其音樂唱腔有獨道之處,它的鑼鼓、曲牌、板式名目繁多,素有“鑼鼓曲牌四百支,自家伴奏自家吟,唱腔板式八十種,百轉回腸唱古今”之說。李景星稱,“秋涼雙過板”、“三打腔”、“五字音”等板式均為西路大平調獨有,各行當都有大小嗓相結合的唱法,實為罕見。在浚縣,令鄭海軍等人最為得意的要數絕跡舞臺半個多世紀的《花開戲》。李景星說:“這出戲的演出形式非常獨特,集班社全部弦樂、打擊樂、吹奏樂、獨唱、合唱于一體,囊括了西路大平調的主要鑼鼓、曲牌。場面宏大而有序,位置錯落而有致,曲牌繁多有章法,演唱順序有定式。”演出時直面觀眾,音樂由緩到急,慢若荷塘行舟,快如萬馬奔騰;頗似古希臘戲劇合唱隊的合唱,生、旦、凈、末領唱穿插其間;整個演出如行云流水,銜接自如,天衣無縫,各個藝術門類有機配合美輪美奐。

  梨園世家傳七代 人生如戲調不平過去 經歷坎坷悲苦現年72歲的張玉琴是西路大平調張派嫡傳弟子。出生40天,張玉琴便被帶到戲院,8歲學戲,10歲登臺。一天兩頓飯,外出表演,不是住廟里就是牛棚。

  “那年我16歲,前一次出場演出二公主,再次出場已是兩個小時之后,于是我便在戲箱之間睡著了,該我上場時,母親把我叫醒,輪到我唱時竟唱不出來了。從舞臺上還未下來,父親手執道具便砸了過來,他不允許他的演員有丁點失誤,而我當時犯的可是大錯。卸裝時,戲妝都被打到頭皮里了,血順著臉往下流,但我都不敢哭出聲來。”從那之后,只要演出,即便沒有自己的角色,張玉琴也會身著戲妝留在后臺,以備救場。

  在過去,大平調與其他戲曲演員的一樣,非常沒有地位:“演出前,連學校都不讓住,只能住廟里,唱戲三輩不能入祖墳,這在當時是最嚴厲的懲罰。那時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上午是小米稀飯,唱完之后再吃一頓小米稀飯。我這一輩子,經過的事太多,太苦,不想讓兒女跟我一樣被人鄙視,不想讓他們像我一樣沒有文化,所以我沒讓兒女學戲。”張玉琴說。

  “平調的女旦角自張玉琴開始。”浚縣大平調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李文新稱,“在此之前,舞臺上的旦角都是由男人反串。”她的出現,改變了平調史上“男旦角”的歷史,也正因為此,張玉琴被稱為平調界女旦角的“泰山北斗”。張玉琴是張發旺的獨生女兒,父親畢生的心血都傳給了她,加上自身的天賦,讓她過去的幾十年間,一直活躍在舞臺上,連母親去世都未在跟前。只要提起此事,年過七旬總是激動萬分,不斷得復一句話:“女兒不孝哇!”現在 梨園世家引以為豪對于張家來說,過去連祖墳都難進的世代戲子,今天竟然被民眾尊稱為梨園世家,這令張玉琴頗感欣慰:時代變了,戲子也有地位了。

  “張家平調傳到我這兒已經是第五代了,我的兒媳、孫女都唱平調,七代傳承是實實在在的,此外,我的親傳弟子有五個。”張玉琴深以五個弟子為豪,在她眼中,五個弟子就是西路大平調傳承與發揚的希望。

  在冀南、魯西、豫北幾十個縣,幾十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只要一聽說張老師到來,方圓幾十公里的民眾,都會提前一天到戲場。張玉琴獨一無二的唱腔,影響三代數百萬民眾,直到今天,不少演員都在模仿她的唱腔。

  作為梨園世家,自端家班之后,張玉琴一家七代一直活躍在舞臺上,每一代周圍又都匯聚一大批平調表演者,李文新說:“每年5月最后一個星期的星期天,上一代老藝人都會舉行類似于研討會活動,老藝人相互聊聊天,后輩間相互溝通,并向前輩切磋請教,我們能整理資料大量資料,一為傳承,二為保護。”自古戲子身卑微 正史哪有詳記載在浚縣,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篩打鑼,鑼大笛(尖子號),姥娘門口有臺戲。啥戲?大梆戲,嘟!嘟!嘟!(尖子號吹奏聲)剎了戲”。

 童謠科技然無法證實大平調源于何時,但至少可以證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李景星說:“大平調的出現,最遲不會晚于明弘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98年。”如今,當地出土的一塊廟碑的一句話,成為關于西路大平調最早的史料佐證。《滑臺重修明福寺碑記》中曾這樣記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獻大梆戲、大弦戲各一臺”。此后,清順治和同治年間廟碑陸續有關于西路大平調的記載,但都與《滑臺重修明福寺碑記》一樣,只是在行文零星提到,而未有詳細記錄。“這與封建時代,戲子卑賤的社會地位有很大關系。”李景星說。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僑報網 2013-08-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