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陽 >> 傳統(tǒng)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安陽

絲竹悠揚戲曲鄉(xiāng) 剛柔并濟大平調

2013/4/15 16:29:41 點擊數(shù): 【字體:

絲竹悠揚戲曲鄉(xiāng) 剛柔并濟大平調

大平調

絲竹悠揚戲曲鄉(xiāng) 剛柔并濟大平調

大平調傳承人何西良

    ◆菏澤市牡丹區(qū)是著名的戲曲之鄉(xiāng),在當?shù)亓餍械?0余個劇種中,大平調是首個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目錄的劇種。該劇種已有500多年歷史,其表演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精中見細,剛中有柔,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流行于冀、魯、豫、蘇、皖等地區(qū)。近日,該劇種國家級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何西良講述了這一古老劇種的歷史及現(xiàn)狀。

    □ 郜玉華 李得安 成明珠

    盛行“五省八州”500多年

    大平調系梆子聲腔劇種,流行地區(qū)以菏澤為中心,跨越冀、魯、豫、蘇、皖五省邊緣地帶,西到鄭州、陳州,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東到濟寧、兗州,號稱“五省八州”。因其唱腔音樂比山東梆子、河南豫劇、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平調或大平調。

    據(jù)大平調國家級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何西良介紹,大平調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間。弘治十一年《滑臺重修明福寺碑記》中記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獻大梆戲、大弦戲各一臺。”其中的大梆戲,就是現(xiàn)在通稱的大平調,因其擊節(jié)用的梆子特別大,有5公斤左右重,故被群眾稱為大油梆或大梆戲。明清以來在黃河邊有大小19個大平調班社,藝人中流傳著“七東八西莫亂竄,曹州還有四個班”之說。 

    何西良說,大平調的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其藝術風格講究氣勢恢弘,場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它的唱腔發(fā)聲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頭釘?shù)劝迨降钠鸢鍟r,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表演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精中見細,剛中有柔。

    大平調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劇目,而目前保留下來經常演出的只有200余個,其內容大多取材于《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包公案》等古典小說,角色以生、凈戲為多。抗日戰(zhàn)爭期間,該地區(qū)的大平調藝人還到冀魯豫邊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組建了忠義劇社,上演了新編歷史戲《逼上梁山》、《黃巢起義》以及現(xiàn)代戲《沙區(qū)掃蕩》、《發(fā)土地證》、《寡婦改嫁》、《大團圓》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目。“花臉岳秀海”、“旦角郭文榮”、“小生張合義”、“黑臉張文祥”、“小黑牛郭盛高”等眾多較有成就的演員,在菏澤大平調的歷史上都留下了華美一頁。

    數(shù)代傳承,孕育名人輩出

    談到自己的師承,何西良說:“魏守發(fā)(藝名魏大黑子)是大平調有史可考的第一世藝人,我?guī)煾腹⒏呤堑谖迨?他們絕大部分于上世紀30年代出生。我們第六世的多是上世紀60年代人,我出生于1963年,至今已唱了32年的大平調了。”何西良聽老藝人講,“師父郭盛高9歲登臺,11歲就紅遍黃河南北,他的戲已經成為當時劇團的金字招牌。”郭盛高因皮膚黝黑,唱腔洪亮,在臺上表演時生龍活虎,牛勁十足,人送藝名“小黑牛”。

    菏澤縣大平調戲曲培訓班成立的時候,正是大平調演員青黃不接之際。何西良說,“1968年,菏澤地區(qū)的大平調劇團全部被撤銷,1979年菏澤縣才重新組建恢復大平調劇團,我1980年進入縣大平調戲曲培訓班,當時,年輕演員比較匱乏。”1984年,何西良正式拜郭盛高為師,他孜孜以求,勤懇努力,清脆音質與嫻熟的演唱技巧渾成一體,七八年就成為縣大平調劇團的臺柱子。之后,他以亮麗的嗓音、清晰的字眼、醉人的曲調、沉穩(wěn)的功架,逐漸享譽于魯西南以及河北南部、河南東部等地區(qū),人送藝名“曹州紅臉王”。 

    2001年,因菏澤撤地設市,菏澤市(原菏澤縣)大平調劇團更名為牡丹區(qū)大平調劇團,何西良先后擔任劇團副團長、團長、黨支部書記。劇團上演了《天水關》、《鍘美案》、《百花亭》、《收姜維》、《包公碑》等一批深得好評的劇目,且流傳甚廣,也培育出了楊俊生、馮文起、石金鳳等一批知名演員。 

    市場萎靡,傳承發(fā)展堪憂

    何西良說,大平調在上世紀80年代最火,在各地的演出臺口緊湊,劇團收入較豐。從90年代開始演出情形急轉直下,劇團主要靠下鄉(xiāng)演出維持生計,十多年來,何西良大部分時間都是帶劇團在魯西南以及河北南部、河南東部一帶的農村演出。“唱戲賣藝的生活苦,收入低,50多人的劇團每場演出費在500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到2000年以后,劇團就是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也日益冷淡了。”何西良說,“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娛樂形式的多樣化,農村聽戲的也越來越少了……”

    戲曲文化市場的日趨冷淡和演出條件的艱難困苦,依然阻擋不住何西良他們對大平調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努力,該劇團相繼創(chuàng)作演出了一批大平調精品劇目。現(xiàn)代戲《張三李四》獲第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并赴中南海向中央領導人和戲劇專家作專場匯報演出;現(xiàn)代戲《法魂》、《天職》等獲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并在山東文化藝術節(jié)中獲多項獎勵……去年,該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了大型歷史劇《圣祖堯王》,全景式再現(xiàn)了四千多年前發(fā)生的“禪讓”歷史場景,凸顯了堯、舜二帝仁德治國之楷模,創(chuàng)造出大平調戲曲的又一高峰,該劇已正式沖刺明年的“十藝節(jié)”。

    在這些優(yōu)秀劇目中,何西良均成功扮演了主角,好評如潮。央視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曾錄制播放了他主演的《收姜維》選段;2000年,他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2004年,他在第二屆中國戲曲紅梅演唱大賽中獲得金獎……

    面對游走于冰與火邊緣的大平調,身為傳承人的何西良卻為如何傳承發(fā)展發(fā)愁,“這幾年,我通過到學校講授戲曲知識、傳授表演技巧、搜集大平調劇種資料、編寫錄制曲目等多種形式,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大平調,實際效果卻不大理想。我也收了近百名學員,但能留住的沒有幾個,不少都改行了。”何西良算了一筆賬,“目前,一個劇團30多人,每場演出3小時左右,全部收入是1000元,這怎么能激發(fā)人們專業(yè)學唱大平調的熱情呢?”何西良說。【原標題:絲竹悠揚戲曲鄉(xiāng) 剛柔并濟大平調】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2012年09月14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