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河南滑縣木版年畫
河南滑縣木版年畫以古畫鄉李方屯為代表。李方屯地處黃河故道,古時夾峙于晉、冀、魯、豫之間,由于歷史和地緣的關系,古時其地理歸屬關系模糊。今歸屬于河南滑縣。李方屯民風淳樸,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從而孕育和保存了其特立獨行、藝術特點鮮明的木版年畫藝術。
一、滑縣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
相傳滑縣木版年畫始于唐代。據滑縣李方屯當地木版年畫傳人講: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刻版藝人韓朝英遷居滑縣。此人精畫善刻,依據本地風俗和個人才思,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滑縣木版年畫藝術。因其取材多為民間祭祀、信仰和吉祥寓意等內容,且為年節民俗所必需,廣受普通百姓歡迎。清乾隆、嘉慶時期達到鼎盛,出現了以韓鳳岐、韓鳳儀、韓鳳舞掌門的「興隆號」、「興盛號」、「興義號」三大年畫社,年產量近百萬張。二、滑縣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
(一)題材
滑縣木版年畫題材豐富,以神釋和族譜畫為主,其中還包括門神、戲曲故事、墻畫、對聯等。
(1)神像
神像是滑縣木版年畫的主要題材,神像包括佛、道、儒及民間諸神。神像題材作品主要有《田祖》、《七十九位全神》、《七十二位神像》、《三像》、《四像》、《五像》、《獨坐天》、《獨坐皇帝》、《文武財神》、《魯班》、《牛王馬王》、《泰山老奶》、《黑臉鐘馗》、《保家雙仙》、《黑風旗》等。年畫中全神像畫幅都較大,多為卷軸中堂,如《七十九位全神像》神像眾多,佛、道、儒共聚一堂,謂之「天地全神」。全畫上下共分七層,由上而下,最上端為田祖、居中者為三皇、佛祖、玉皇大帝、千手千眼佛、泰山老奶、南海觀音和關公。這些神佛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都具有超常的法力,能為人間降福添祥,所以不偏不倚地一起供了。
(2)族譜
滑縣木版年畫中族譜畫又稱「名義」,是年節祭祖時懸掛的圖畫,縣掛于堂屋東西山墻。根據畫面形式可分為:崗叉樓、松柏樹、榮華樹,因其中放置牌位的位置和數量不同又叫做壹名義、弎名義、陸名義、捌名義、拾名義、拾貳名義。這是滑縣木版年畫獨具特色的一種形式,為其它木版年畫產地所少有。族譜圖案一般為祠堂宅院建筑,并在空白處添加牌坊、旗桿、仙鶴、松竹、翠柏以及山巒形象,以示家族的興旺。有的族譜兩側加上對聯,上書橫批,內容多是關于敬父母言孝悌之辭,勸誡子孫要忠孝、勤儉持家。
(3)對聯
對聯是滑縣木版年畫別具一格的形式,為其它木版年畫產地所沒有。對聯的功用廣泛,多放置于神像中堂畫或族譜兩側。對聯內容多與忠孝、敬祖、美好期盼有關。如族譜兩側對聯多配「欲父母似彭祖八百高壽,愿兄弟如張公九世同居」;「父母恩比乾坤重,子孫不忘日月長」或者「祖德宗功流久遠,子孫孝賢世澤長」,橫批多為「永言孝思」、「春露秋霜」等。神像則配「英靈永同天地存,美德常遇乾坤在」、「靈應昭感垂萬世,俎豆馨香永千秋」。對聯的配置相對比較隨意,一般根據畫面內容選配對聯。對聯文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漢字類,內容多是敬祖敬神之詞。多用草書或行書撰寫,加上畫面頗具文人畫味道的散淡色彩,使年畫散發出一種清淡文雅的審美氣息。二、滿文類,滑縣木版年畫興盛時期曾遠銷東北三省、內蒙古地區,當地多滿族人,根據當地需要為年畫配置滿文對聯。這足以證明滑縣木版年畫曾經的開放和輝煌。三、組字類,民間喜歡用圖案化的奇異文字來書寫詩句或對聯,頗有些像民間花鳥字的味道,字藏于其間,任憑觀者來猜測,破解其意,為生活增添了一份意趣。
(4)扇面和紙牌
扇面畫是年畫社在農閑時為了生計而加工的一種年畫形式,內容多為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戲曲故事,如:白蛇傳、羅成招親、西游記、劉金定、鍘美案、薛剛反唐、斷橋、三國故事、水滸故事等,多取材于當地戲曲。構圖多為橫向,人物安排錯落有致,頗具動感,表情也依據故事情景不同而各異,極富舞臺效果。在線板印制墨稿的基礎上,著色清雅,多用湖藍、粉紫色。
(二)體裁和構圖
滑縣木版年畫種類繁多,題材豐富,而且體裁形式上獨樹一幟,新穎而奇特。按照體裁可以分為中堂、對聯、墻畫、扇面、綾幅等,內容多為神像、族譜、戲劇故事,功能上多是祈福辟邪、祭祖、裝飾之用。從構圖上看,滑縣木版年畫構圖疏朗,層次分明,形象之間彼此互不遮擋,講究對稱均衡。畫面布局多為四周框一墨框,上端畫垂幔,人物端坐正中,兩邊立護法或侍衛,但人物及裝飾均與邊框留有一定空間距離,而并非像其它年畫形式在構圖布局上追求飽滿厚重之感,其畫面具有明朗而清新的審美意味,形成了與一河之隔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截然相反的審美趣味,令我們不得不感嘆普通百姓的創造力和民間藝術絢麗多彩的魅力。滑縣年畫很少署店名,而多像文人畫一樣在畫面邊角鈐印,印文也大多是年畫制作者的名號。
滑縣木版年畫中根據畫面要求常有文字出現,文字與畫面相得益彰。如《三像》中以玉皇大帝為主佛,下坐文財神比干,武財神關羽。上端印有「神之格思」字樣,「神之格思」出自《詩經.大雅.抑》,其意為思想境界高遠,常人不及,如神的親臨而至,當地人解釋是神在心中。這為我們帶來了一份古老而神秘的信息,愈發顯示出滑縣木版年畫歷史的久遠和當地百姓對神的一份虔誠之心。
(三)寫實傾向的人物造型
滑縣木版年畫的造型手段采用的是傳統繪畫的線條形式,綜合了傳統繪畫技法的用筆,線條剛勁有力。人物造型具有強烈的主觀概括綜合、寫意傳神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原始造型」的遺韻。人物造型求整求全,單擺浮擱、互不遮掩。畫面中人物的造型,對主要部位的刻畫力求作正面描繪,很少出現側臉、背臉現象。人物形象傾向于寫實性描繪,身體與頭部的比例通常接近人體正常比例,大多比例為5:1。滑縣木版年畫從人物造型的總體效果來看,傾向于寫實,在追求意象寫實中達到了藝術上的真實。
(四)色彩寓意的觀念性
「五行說」是中國文化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學說之一。中國人的色彩觀與五行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原始五行說的黑、赤、青、白、黃五色,也是人們對水、火、木、金、土五種自然物質色彩的觀察、反映和總結,這是中國人色彩觀的雙重性所在。在木版年畫中其主色均以此五色為主,滑縣木版年畫在五色的基礎上弱化顏色對比,講究色彩的搭配,喜用調和色。畫面中多用黃色、朱砂色、靛藍色、苦綠色,且顏色多用水稀釋,以手繪的方式彩繪,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畫面效果。
(五)制作工序
滑縣木版年畫以神像和族譜為主,因其尺寸畫幅較大,一般在139厘米左右,從而決定了其材質要求和制作工序的特殊性。滑縣木版年畫有兩種材質,紙本和布本。對于大幅中堂形式的神像和族譜,紙張要求大,為保證紙張的耐久性,在印制之前有一道「打紙裱」的工序,就是將兩張紙貼裱在一起,增加了紙張的厚度和拉力,為線版印制提供了方便。布本,一般使用土制的棉布,印制前也需在布面上做「打灰」的工序處理,方可進行印制。制作工序一般分為畫稿、刻版、印制、彩繪。滑縣木版年畫的畫版多為古版,畫稿樣式代代相傳且為家族式單傳,傳男不傳女,這一古老的傳承方式為我們完整地保存了近古農耕文明的文化和民俗信息。
滑縣木版年畫刻版多為線版,套版不多,印制也相對簡單,一般先用線版印制墨線,余皆手繪。顏料全部用水稀釋后,呈半透明狀,用毛筆著色稱之為「涮色」。著色一般先著黃色、再上淡紅、大紅、藍、綠等顏色,色彩多使用復合色。因色淡水多,繪制中時常用著淡色的水筆暈染,畫面效果和繪制技巧與工筆畫多有相似之處,所用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加入蛋清和膠,色澤鮮艷而能經久不變。
滑縣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繪畫風格為我們展現了中原大地悠久而厚重的文化歷史,也為我們研究中原民風、民俗文化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窗口。疏朗俊秀的滑縣木版年畫與同處中原大地飽滿厚重、色彩鮮明的朱仙鎮年畫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對比,他們在長期的發展中并行不悖,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