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正月古廟會產(chǎn)生于南北朝后趙時期,據(jù)《大伾山志》記載,后趙皇帝石勒開鑿大伾山大石佛時,民眾集結(jié)進香,朝山拜佛,形成廟會。可見,正月古廟會正是形成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的碰撞、融合時期。所以,浚縣正月古廟會集中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家融合一體的特點。連廟會的主持、管理都是和尚、道士輪流坐莊。道教法事、佛教儀式同時舉行,民眾把道教神“三奶奶”、佛教神“十八羅漢”一同參拜,玄妙的佛教音樂、道教音樂、神秘的宗教繪畫、勸人行善的善書宣講、規(guī)模盛大的社火表演、民間工藝等等,匯聚為豐富多彩的廟會文化,由此形成了一個寺院、道觀群,共有3寺7觀1書院。廟會每年農(nóng)歷正月、八月兩次會期,正月會期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月余,波及周圍5省80多個市縣,高峰期日人流量近30萬人。縣城四關(guān)四街,人流如潮,縣城方園數(shù)十里社會各界匯聚,泥咕咕上市,數(shù)省商賈如期趕會,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現(xiàn)代的《清明上河圖》——《正月》就是河南畫家王群以浚縣正月古廟會為原形而創(chuàng)作。
清中期,廟會規(guī)模逐漸擴大,有記載,因碧霞宮山門內(nèi)外攤位擁擠,糾紛迭起,知縣曾發(fā)布告示,規(guī)整會場。
民國年間,正月會空前發(fā)展,會期自正月十五至月底,為時半月,范圍已由大伾山浮丘山擴至縣城四關(guān)四街,香客游人來自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山西等省數(shù)十縣,各地進香者游人提前賃房,旅店民房往往爆滿,謂之“淤店”。縣城臨近村莊也住有香客。香客多有會首帶領(lǐng),自備糧菜,起火做飯,一般三天。外地來者,不論早晚,第一件事事朝山進香,故浮丘山每夜燈籠火把排成長龍。朝山進香者連續(xù)三年為“功德圓滿”。會間,會首高挑朝山進香旗,率眾上山至碧霞宮朝頂拜神,燃放鞭炮,焚香叩頭,祈求保佑。浮丘山頂鞭炮聲夜以繼日,大殿前鐵火池內(nèi)香火晝夜不熄。廟院內(nèi)外,人頭攢動,擁擠不堪,縣城四關(guān)四街人流如潮,擠的水泄不通,縣城四郊道路車水馬龍,各地商賈如期赴會,綢緞布匹京廣雜貨一應(yīng)俱全。開封景文州和石子玉的手帕,汴綢,王麻子剪刀,河北保定白敬宇和王廣明的眼藥,尤受歡迎。寺廟僧道于會間索取布施錢、香箔錢、討箋錢、打燈頭禮錢(將還愿紙人頭打碎)等收入可觀。僅觀音巖娃娃廟(大伾山上求子求孫的一處廟宇)正月會收入達3000銀元。縣城居民憑賃房以及生意收入,就可以維持全家半年生計。
新中國成立以后,正月會幾經(jīng)盛衰。1952年,浚縣政府曾兩次發(fā)出通知,要求發(fā)展大會,擴大物資交流。1957年,古廟會規(guī)模超過了抗戰(zhàn)前的1936年。1958年道1960年,廟會受到政治運動的影響,曾一度衰落。1961年開始恢復(fù),1965年逐漸達到原有規(guī)模。文化大革命期間,古廟會被視為四舊而加以限制。1976年,浚縣革命委員會曾發(fā)出通告,要求取消正月古廟會,關(guān)閉旅游場所,停止博物館展出,并派人封鎖主要道路,禁止游客進城趕會。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政府開始引導(dǎo)利用正月古廟會發(fā)展經(jīng)濟,修復(fù)古文物并增設(shè)了景點,拓寬道路,改善服務(wù)設(shè)施。1991年和1993年古會期間,舉辦了兩屆浚縣民間文化藝術(shù)節(jié),組織了書畫、風(fēng)味小吃、民間玩具等展覽和民間藝術(shù)會演,并于元宵節(jié)舉辦了燈展。1993年,正月古會從正月初六直到二月初二,高峰日客流量達30余萬人次,古會期間的風(fēng)景區(qū)門票收入達54萬元。
如今,正月古廟會已成為大型民間傳統(tǒng)集體活動,活動貫穿于每年的整個農(nóng)歷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每年的大會期間,四方客商云集于浚縣城,出售的商品琳瑯滿目,從日用小百貨到針織、衣物、五金、電料、綢緞、布匹、水果、玩具、古玩、工藝品等凡所應(yīng)有無所不有,除此之外,各種雜技表演、歌舞演唱、各色小吃更是令人流連忘返。浚縣民間素有“逛廟會”之說,或稱為“上山”。歷來,廟會吸引著附近各省幾十個縣市的數(shù)百萬民眾,每年春節(jié)剛一過,“上山”便被提上日程,在農(nóng)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全村出動逛廟會的熱鬧景象:天不亮,全村人約好了一般聚集在一起,幾十輛甚至上百輛的各種農(nóng)用車已等在那里,人們說著笑著如沐春風(fēng)般的坐上車向縣城方向駛?cè)ァ6嗌倌陙恚@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xí)慣,上山似乎是過年的第二道程序。上山之后,年輕人逛逛街市,買買東西;老年人燒燒香,拜拜心中的神明,為兒孫祈福,寄托著對來年的美好希望。
歷史淵源:形成原因:廟會位于浚縣的兩座山之間,兩山相距約一里余,而這兩座山卻因平原突兀而倍顯奇特,在地理上,兩山屬于太行山脈的余脈,但西距太行已逾百里,而古城浚縣又位于晉冀魯豫四省交界的地理位置,且交通便利,古代著名的可直達京師(北京)的邯鄲道即穿浚縣城而過,所以浚縣正月古廟會的興盛便具備了它的必然因素。而浚縣所處的豫北大地,周圍縣市稠密,人口眾多,相同的生活習(xí)俗,容易形成相同的行動效果。它的大規(guī)模便可以張顯。且浚縣本身為古城,具有悠久的歷史,這樣,影響力就更容易形成。1994年,浚縣被列入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大伾山也被評為4A級景區(qū)。
未來展望:正月古廟會以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通過科學(xué)化、規(guī)范化管理和引導(dǎo),營造了良好的古廟會旅游環(huán)境,在展現(xiàn)浚縣厚重燦爛的古文化的同時,彰顯出有序清新的時代特色。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提高全民的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shù)增磚舔瓦。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1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Xunxian Traditional Temple Fair in Lunar January
Xunxian Traditional Temple Fair in Lunar January origins from Houzhao period of Nanbeichao Era.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 Dapishan Record, the temple fair is produced when the Emperor of Houzhao ordered to carving stone figure of Buddha. That's to say, this Temple Fair in Lunar January produces in the crashing and mixing period of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ulture. Thus, Xunxian Temple Fair in Lunar January reflec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its scale enlarge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boomed with lasting for half month. Nowadays,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big traditional collective activity which lasts for the whole lunar January so that it is praised as the Biggest Traditional Temple Fair in China. During the temple fair every year, merchants from all directions gather there and sell all kinds of g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