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的一處老宅
出了石老公村,沿著山路西進,就到了藏于淇縣北部深山中的另一神奇村落——溫坡。
溫坡行政村轄有4個自然村,沿山坡自東向西分別是溫坡、桃核泉、羊圈、古石溝。村莊與村莊各不相同,又有眾多相似之處。它們的神奇之處,不僅在于錯落有致的石頭房、古老的歷史,更在于有香味濃郁的“大紅袍”花椒,因其得天獨厚的山、水、土質等條件,同樣的種子出了這個村兒,在別的地方結出的椒果都不如這兒的顏色亮,香味濃。這里的“大紅袍”與一個少女有關 。
8月10日,記者到該村采訪時,正值椒果成熟,一路上,紅紅的椒果滿枝,濃郁的椒香醉人。到了村里,記者仿佛進入了花椒的海洋,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鋪滿了剛采摘完正在晾曬的椒果。
鮮紅欲滴的椒果引得記者不由得拿起一串來嗅,花椒香味撲鼻;用指甲一掐,竟有一股椒油流出。“這就是俺村兒‘大紅袍’的奇特之處。”村支書秦三柱告訴記者,“同樣的種子,出了俺村兒,在別的地方結出的椒果顏色發烏、麻香味減淡,連椒油都擠不出。”
提及原因,全村人都用一個傳說來解釋。據說很久以前,在此山中的一個窯洞里,住著一對父女。女兒15歲時,父親突然去世了。女兒遵照父親的遺囑,穿一身白紗,抱著一個裝滿黑珍珠種子的黑罐子,從父親的墳頭開始,步向朝陽,面對山風,每走一步,就撒下一把黑珍珠種子。不分白天與黑夜,一直走,她就一路撒,就這樣,幾乎走遍了此地的每個山頭。終于有一天,她心力耗盡,死在一個山花爛漫的山洼洼里。令眾鄉親驚奇的是,姑娘的身上散發著一股奇香。有好心人用火紅的被面裹住她的全身,就地掩埋了她的尸體。幾年后,女孩兒撒的種子,自生自長,成片成林,每年白露將至,便花紅似火,香飄數里。在姑娘的墳頭,長出一棵參天大樹,濃香醉人卻棘刺滿身。于是,有知情者吟出一首打油詩:“馨香一枝花,嬌嬈難近身。珍珠大紅袍,粒粒皆善心。”后來,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這對父女,把這些樹木的果實稱作“大紅袍”花椒。村民以種花椒為主業 因其特質,溫坡的“大紅袍”花椒十分搶手,每到椒果成熟的季節,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安陽、濮陽、新鄉、鄭州等周邊地市的收購員前來收購,因此,花椒成為全村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村里家家戶戶都種花椒,少的有二三百棵,多的有四五千棵。椒果成熟后,摘花椒就成了最重要的事,采摘時,人手不足成了困擾椒農們的大問題。
村支書秦三柱家有兩千多棵花椒樹,而家里只有他跟老伴兒倆人,根本忙不過來。不到7月份,他就早早下山招了近20個臨時工來幫忙。然而,摘花椒也是個苦力活兒,花椒樹上的刺又多又硬,稍不留心就會把手扎破,這使得招工更難。
樹外圍的椒果好摘,內層的椒果因為隔著層層樹枝,讓人無處下手,還不能用剪刀,因為擔心來年不結果。“那也得摘啊,穿的長袖也不頂事兒,胳膊經常被刺掛出血痕。”秦三柱說。
山坡上一派豐收的景象。椒農們個個挎著竹籃,穿梭在密密麻麻的花椒樹叢中。“摘得快的人一天能摘20多斤,摘得慢的,一天才摘10多斤。”秦三柱說。
收購員只要干花椒,因此采摘回來的濕花椒,得再一層層攤在太陽下曬干。“曬到‘嘴兒’嘣籽兒就成了。”秦三柱說,“平均4斤濕的產1斤干的。”
“摘椒果前后得持續兩三個月。”秦三柱說,這幾個月里,幾乎每天家家戶戶閉門鎖戶,全家人都泡在地里摘花椒,經常忙得午飯都來不及吃。溫坡的歷史古老而神秘 在溫坡自然村中心街道一邊,臥著一尊大石臼。高度和直徑均達1米,石臼深達5尺,據該村的馮小關介紹,大石臼原來位于街道中央,近些年為了方便過車,才將它移至路邊。在石臼東南側,刻有“溫家莊”、“道光年間”等字樣,可以推算出,這個大石臼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聽老人講,石臼原來只有3尺深。”馮小關說,用得久了,現在有5尺深。
顧名思義,溫坡村應以溫姓人居多,但采訪后記者了解到,該村幾乎全是馮姓人。馮小關告訴記者,村里最早的住戶,確實是溫姓人家,距今有多久誰也不清楚。后來王、趙、張等其他姓氏的人搬來此地居住。“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除了馮姓外,別的姓氏的人住不了幾天,家里就有災禍,慢慢地,這些姓氏的人家都搬走了,僅剩下我們馮姓的人家。”馮小關說。
桃核泉村是明朝時上竹林寺所在的地方。其村名來自于村內的一口山泉井。據村民們講,在井底有塊大石板,石板上有個泉眼呈桃核形狀。泉水從泉眼中涌出,四季不斷。天旱時,這口山泉井供4個自然村的人吃水,時間久了,泉流越來越小,泉眼也時常被淤泥堵塞,每隔幾年就要有村民下井掏一掏。“現在泉眼也被掏有3丈深了。”村支書秦三柱說。
羊圈村村名的來源最有意思,“據說很早以前,桃核泉村有個村民以放羊為生,羊圈村所在的地方草肥水美,這個村民就趕著羊群來這兒放羊,因為覺得每天早出晚歸不方便,干脆就地壘起了羊圈,他也在此落了戶。”馮小關說。
4個村莊里,古石溝位于大山最深處,古石溝又分為大古石溝和小古石溝,它們無出口沒入口的地形最為奇特,關于古石溝的傳說也最為動人。
據說,古石溝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住戶姓賈。一日,賈老爺得了一種怪病,臥床不起。在大山深處,住著一位狐仙,人稱高仙爺。高仙爺得知賈老爺的病情后,化作凡人來到其家中,為其醫好了病,為感謝救命恩人,賈老爺留高仙爺在自家里吃住,高仙爺也傳授給了賈老爺一些醫術。賈老爺樂善好施,常免費為周圍的村民們治病,時間久了,來賈老爺家看病的村民絡繹不絕。賈老爺逐漸起了財心,看病開始收費。高仙爺知道此事后,十分生氣,甩袖駕云而去,賈家房倒屋塌,也從此絕了蹤跡,古石溝村周圍4座山的山尖,也瞬間傾斜下來,插入村口和村尾的山路上,攔住了村子的出口和入口。站在村周圍的山嶺上,古石溝村仿佛被4座山圍成的一個封閉空間,沒有出口和入口。另外,村口的一座山崩裂出3塊巨石,橫立在村口,高仙爺下令誰都不能動這些巨石,否則招災。古石溝村也因這3塊巨石得名。
故事代代相傳,3塊古石依舊。采訪時,記者在村口遠遠看見這3塊大石呈絳黑色,好似天上的隕石降落在此,猶如門神,日夜守護著村民,庇護著山村的寧靜。石頭房錯落有致 像所有山村一樣,溫坡4個村子內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由石頭砌成。和別的山村不同的是,此處的房屋密集度高,即使是同一家院里,主房和配房也高低相錯甚大。一棟棟灰白色的石頭房屋,和灰白色的山體渾然天成,掩映在叢木灌林中,更顯古老和滄桑。
在古石溝村,秦三柱帶記者參觀了村內最有名氣的3座深宅大院,分別是楊家院、秦家院和賈家院。這3座大院的布局很有講究,兩層樓的石頭房高達10米,墻面工整,均由方石壘成。其中楊家院3米多高的門樓,盡顯當年主人的家業興達。邁進大門,一間小房立于眼前,因其地勢較主院低了幾米,所以稱為“低房”。秦三柱說:“它的建造才有意思呢,都是土山,就先把房子外圍的墻建好,才又通過房門把里邊的土全挖出來。”邁過石階進入主院,老式的木欞窗戶,半圓型的天窗盡顯美觀和大方,小木窗合起來可以遮擋風雨。兩側的廂房也是兩層樓高,地勢較主房低。整體錯落有致,令人頓生雅興。
整個村莊的主屋均面朝村內南北小路。在楊家院對過,石頭房更為集中,石頭壘砌的小巷隨著臺階步步高升,幾戶人家共用一個巷子,比鄰而居,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