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鶴壁

吹響“泥咕咕”的村莊——豫北泥塑第一村

2013/4/16 17:21:58 點擊數: 【字體:


吹響“泥咕咕”的村莊——豫北泥塑第一村

走進楊玘屯,隨處可見泥塑作坊。

吹響“泥咕咕”的村莊——豫北泥塑第一村

在對楊玘屯泥塑保護扶持過程中,政府花了很多心思。今年元宵節,縣文化宣傳部門邀請了全縣以及省外128家民間工藝師來浚縣展賣自己的作品,免費為他們提供攤位和食宿,楊玘屯有多個泥塑名家也在其中。

吹響“泥咕咕”的村莊——豫北泥塑第一村

泥猴是楊玘屯最富靈性的作品,它的創始人是張希和,如今“泥猴張”的弟子不少。

吹響“泥咕咕”的村莊——豫北泥塑第一村

 學著大人做泥人是孩子們的玩耍內容。

吹響“泥咕咕”的村莊——豫北泥塑第一村

泥塑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人工燒制。這是最原始的泥塑制作過程,如果改成電爐大批量燒烤,不知是進步,還是倒退。

吹響“泥咕咕”的村莊——豫北泥塑第一村

 泥咕咕是楊玘屯泥塑的代表作,它起源于1300年以前的瓦崗軍將領楊玘父親之手。

    豫北浚縣城東的楊玘屯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村莊。
 
    楊玘屯因隋朝瓦崗軍的一個將領楊玘的名字而得名。楊玘自小愛鳥,其父便給他捏了能吹響的泥咕咕供他玩耍,父親的愛舉激發了小楊玘自己動手捏泥玩的興趣。長大之后楊玘投奔瓦崗軍,因其英勇善戰做了將領,其泥咕咕成了他的進軍號令。隋朝末年瓦崗軍攻打黎陽(浚縣古代名稱)糧倉,楊玘再次吹響泥咕咕,終以慘重代價而獲勝。為祭奠陣亡戰友,楊玘與士卒從黃河邊取來膠泥一同捏制螺號(泥咕咕)和騎士,以表達對死難將士的懷念之情。從此捏制泥玩的手藝便在當地流傳下來,楊玘屯兵的地方也成了“楊玘屯”村。
  
    楊玘屯村民泥塑的愛好代代相傳,如今,這個以泥塑而聞名的村莊有800多戶,4000余人,家家捏泥玩具,戶戶賣泥玩具。農閑時各家的院子里、窗臺上、炕桌上、案板上,到處晾曬著泥人、泥咕和其他手工藝品,每逢正月和八月廟會,各家各戶,男女老幼挑擔子,或推車提籃進城趕會交易。由于赴會的游人來自四面八方,泥玩也就伴隨著游人的腳步傳至晉、冀、豫、皖、鄂、蘇多個省區。
  
    由于楊玘屯的泥玩歷史悠久,形態古樸,影響廣泛,具有深遠的人文背景,2002年國務院將其連同民間社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世紀楊玘屯的泥塑傳人是王蘭田,他的泥咕咕和騎士樸素而憨厚,原始而深沉,觀其作品,似乎能夠體察到古人的情感氣息。2009年元宵,王老藝人溘然長世,這對楊玘屯乃至一個國家級的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都是重大損失。令人欣慰的是王老先生在世時把他的手藝傳給了眾多泥塑愛好者,使該村又涌現了“泥猴張”、“泥人宋”、“臉譜李”、“魂子宋”等多位年輕藝人,其中“泥人宋”和王蘭田之子王學鋒被河南省文化宣傳部門指定為“民間文化傳承人”,王老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楊玘屯泥塑的可貴之處在于以純手工藝性質保留了古人的原生態藝術。隨著手工藝品的市場化,少數藝人開始采用模具進行批量生產。今年2月中旬,當地政府請專家論證探討把楊玘屯泥塑發展為“文化產業”的可能性,希望把泥塑藝術蛋糕做大,造福百姓。這無疑是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行動,但圍繞如何保護,如何發揚光大問題,政府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或許應該對村民做些觀念與學術性的引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0-06-11 作者:延婧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