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走進鶴壁 >> 印象鶴壁 >> 瀏覽鶴壁

“和光同塵,分外妖嬈”的鶴壁窯系列之一 寂寞鶴壁集深埋昔日繁華

2013/4/1 11:54:10 點擊數: 【字體:

“和光同塵,分外妖嬈”的鶴壁窯系列之一 寂寞鶴壁集深埋昔日繁華   

□記者盛夏文圖
 

  “和光同塵,分外妖嬈”者,是馬未都先生形容宋代北方四民窯磁州、耀州、鈞窯、定窯之語。“和光同塵”者,意謂“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貞”,后世多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馬先生以此總括北方四大民窯,是與官窯瓷器之尊貴“高調”相對,民窯瓷素樸自然,“低調”親切。我借來此語總括鶴壁窯,一是因它也是宋代北方規模很大的民窯,又歸入磁州窯系。二是因為鶴壁窯“低調”到令記者頭痛的地步——文獻資料晚至明代才出現。

  雖“和光同塵”,但絲毫無礙其“分外妖嬈”。

  其妖嬈之美,2008年9月26日下午,記者一踏進鶴壁市博物館,便被鎮住了。

  館內最重要藏品就是鶴壁窯瓷器,占了整整一個大廳。展廳內還有一面神奇的墻,五六米長、三四米高,幽暗燈光照射下,發散著奇異的光華。瓷分黑釉瓷、黃釉瓷、豆青釉瓷、白瓷、鶴壁窯鈞瓷,彩分釉上彩、釉下綠彩褐彩、紅綠彩,表現手法有刻、劃、繪、印、剔、貼塑等,這溫潤似玉、散發著斑斕歷史靈光的古瓷片墻,所有碎瓷都來自唐代至元代“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鶴壁古瓷窯。

  這些古瓷片,在漫長歲月里塵封土掩,內斂神韻,直到有一天被人們發現,方感受到一方古瓷片的“教化”神奇,其殘破之美一樣有震撼力。

  有一片白釉黑花褐彩殘片,有成人手掌大小,描繪出風狂雨驟的一片汪洋中,一間房子被沖刷得略有傾斜,房子的兩扇大門,上嵌獸頭門環釘無數門釘,被風雨沖激得張開一隙。自房子右后方,搖來一只小船,船上一人奮力劃槳,是來營救屋中之人嗎?

  房子周圍,環繞著不止一棵樹,有的能見全身,有的僅見局部,它們飄搖于風雨之中,有鳥雀因驚擾翻飛于樹的枝葉間,我好似能聽到它們的哀鳴。

  小小一片碎瓷,有如許豐富表現力。它“以小窺大”、“以殘悟整”,映照出絢爛的歷史之光。

  碎瓷背后故事印證著歷史,歷史把時空變換燒刻在陶瓷上,時空變換又以碎瓷形式把歷史演示給我們,而我們能做的,是深懷敬意地拼對碎瓷,并將其鑲嵌在現代文明的墻壁上……這是文化的輪回,還是讀解歷史的另一種方式?

  瓷器之美,從不會因歲月失去光彩,也不會因不完整失卻魅力。一堵碎瓷片墻,令我確認,那些沉默的瓷片,其實一直在呼吸。

  放在時間長河里算,數百年前自唐至元的前人,留給我們一整面墻的碎碗碴子。這,比若干年后我們留給后人一堆堆難以降解的塑料制品,其價值不可以道里計。古人留給我們的,比我們留給后人,好上百倍。

  “分外妖嬈”的,當然還有滿大廳的鶴壁窯瓷器。我長久佇立在一件件瓷器前,看到的是它直指人心的美。在博物館一個桶狀匣缽或一件陶拍子面前,我會情不自禁地想,多少年前,是誰用過它?

  古人擁有的,永遠超出了我們今天了解和想象的。而更多的時候,歷史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

  其間無數歷史性的細節,我該如何逐一解讀呢?

  “鶴壁集是個露天博物館”

  2008年9月27日上午,記者前往鶴壁市鶴山區鶴壁集鄉,這是鶴壁瓷窯遺址所在地。同行的有鶴壁市鶴山區旅游文物局駱寶林局長、李保群副局長、鶴壁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隊專家王文強三位先生。

  自光鮮亮麗的鶴壁新區至鶴壁集有30余公里,汽車用時近一小時。道路崎嶇,兩邊充斥著與煤相關的多種工廠,煤矸石堆積如山,空氣濕而微臟。不斷見到鶴壁一礦、二礦、三礦、四礦等的標志。

  鶴壁集鄉不大,中心區域是一條長不足一公里的東西向街道——鶴山街,街兩邊皆是二層或三層貼滿白瓷片的樓房,略顯土氣。

  這是鶴壁市發祥之地,1957年鶴壁因煤建市,一、二、三、四、九礦都開采于此。因此,鶴壁市政治中心即最早的市委便設于此地。現在,有些煤礦已采空,鶴壁集已成“山區、礦區、塌陷區”。

  鶴壁集,寂靜地。大街上也不吵,陰天里有奇異的沉寂,像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拖著人往下沉。雖不再是文化中心,人口從五十年代至今,倒大有增加,這導致原來的平房,大量改建成樓房。

  寂寞的鶴壁集上,地下數米,時光前推千年,深埋著北宋時北方巨大的民窯遺址。它有多大?溫文爾雅的王文強先生站在鶴山街上,手一揮,畫了一個盡可能大的圈兒:“原來全鶴壁集都是平房,每座平房拆遷建樓時,都會發現窯址。大街上凡蓋樓的地方,下面都是一個窯址。”這就十分驚人了。

  鶴壁窯全盛時期,以鶴壁集為中心,“周圍八十四萬平方米的地面上,到處堆積著不同厚度的文化層,內含各種瓷片、廢匣缽和紅燒土殘跡,窯址廢品堆積極為豐富。”明以后的史料記載:“邑(指湯陰)西之人借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因此鶴壁集又有“四十五里燒造坡”之說。

  據王文強先生講,上世紀70年代,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先生曾說“鶴壁集是個露天博物館”。以鶴壁集實情而論,此言不虛。鶴壁市博物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鶴壁集瓷窯而建。王文強先生指著鶴山街上一座破舊的工農兵電影院說:“‘文化大革命’時電影院挖地洞,挖出了很多瓷碗,有變形的也有完整的。萬幸當時電影院屬文化局管,博物館也歸文化局,這批東西就拿到博物館去了。”

  鶴壁集瓷窯的繁華始于晚唐,宋金時期達到鼎盛,元代急劇衰落,之后便湮沒無聞。直至1963年11月23日至12月25日,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的多位專家,在此進行了首次發掘。

  當年的首次發掘地也位于鶴山街邊上,因為發掘后進行了保護性回填,現在的地面上,已看不到什么了。“發掘分東區和西區,東區開探方5個,西區開探溝3個,發掘面積600平方米。清理出瓷窯一座,作坊一處,出土殘整瓷器和窯具3700多件,收獲十分豐富。”王文強先生說。

  那次發掘,發現文化層共八層,合為六段,第一段為晚唐時期,第二段為五代時期,第三段為北宋早期,第四段為北宋中期,第五段為北宋晚期,第六段為元代初期。后根據標本,發現原定北宋晚期第五段的時代應為金代。“此次發掘說明,鶴壁窯創燒于唐而終于元。”李保群先生說。

  鶴壁集上,有一通重要石碑——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柏靈橋碑記,原立于柏靈橋畔,現藏于鶴壁市博物館。碑文如下:“柏靈橋者何指柏翁而言也柏靈翁者何我湯邑尊也后封為德應侯其父兄子侄世歷顯宦曉風氣識土性游覽斯地知此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因召是鄉人而授以配合之法時人因其法成夫器火助之發晶瑩色后有巧匠因而加厲利斯普焉邑西之人借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因為廟以祀之年久傾圮重修有再又復摧崩止留碑記鄉之父老恐殘碑斷碣后無識之者因指□碑之所云建之橋焉曰柏靈橋志開創之始也近來橋有將壞之勢會有儒童李永勝忽起善念謀之左右數村及住持宗顯鳩工督事補輯堅固令往來者北望碑記溯所由來”。對柏靈翁的崇尚,凡有重要瓷窯之地皆有。這沒什么特別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這樣一句話,“邑西之人借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足見當時盛況。鶴壁窯是創燒于唐而終于元,到了清代,已完全沒落,但當地一儒童忽起善念,竟有110人響應此事,捐銀者多達二兩,少者捐錢五十,把這事辦成了,可見陶瓷業在當地仍如“潤物細無聲”樣,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柏靈橋碑在,柏靈橋又在何處?幾個人尋來尋去,找到一座碎石壘砌的單拱小石橋,“地址是原柏靈橋的舊址,但橋已不是原來那座了。”駱寶林先生說。

  我很想看裸露的文化層,但鶴壁集上,因為窯址群經文物勘查后都原物回填了,地面上看不到什么。看到我那么期待,王先生帶著大家到鶴壁集鄉小寺灣村,在一條僻靜的小路旁,荒草坡地上,遍地碎瓷片。我們幾個人隨手撿拾,很快撿了一小堆。李保群先生講到,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先生因考察東魏石窟,曾在五巖山住過多日。他一接觸到鶴壁集古瓷窯址,吃驚于其遺存豐富,開玩笑地說,他辭職不工作了,到這兒來撿碎瓷片。

  小寺灣村古窯址的土崖壁上,遍布瓷土。崖壁頂部殘留部分紅燒土,證明這是個老窯。頂部還堆著許多煤矸石。一個瓷窯,所需原料瓷土、燃料煤炭、碎瓷殘片一應俱全。

  《墨子》中講“以往知來,以見知隱”,或許歷史留給我們所有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肩負同樣“使命”。具體到鶴壁窯,或許鶴壁集上的每座窯址,都是揭秘鶴壁窯的“鑰匙”。鶴壁窯興于唐衰于元,同時期歷史文獻記載幾近于無。因為社會發生的“急劇變遷”,這段歷史被“隱匿”。又是鶴壁窯出土的那些瓷器,充當了“以見知隱”的文明物證。

  水、瓷土、燃料“一個都不能少”

  鶴壁集古瓷窯遺址面積多達84萬平方米,瓷窯始燒于晚唐,中經五代北宋金元,歷時500余年。一處民窯,規模如此之大,燒造時間如此之長,也是比較少見的。1963年首次發掘前,有些專家就已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

  1952年,故宮博物院專家陳萬里先生在《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窯址報告》中,提到“據說湯陰西鄉鶴壁集是燒元瓷的”。這是建國后首次披露古代鶴壁燒瓷的消息。1955年4月,陳萬里、馮先銘(也是故宮博物院專家)兩位先生,會同山西文管會吳連成等來這里考察,發表了《鶴壁集印象》,文章講到,鶴壁窯制作復雜,“在裝飾畫上具有優美的地方風格”。鶴壁窯燒瓷范圍之廣,“在河南修武當陽峪、禹縣扒村窯及鄰近的安陽觀臺窯之上,實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自宋至元)窯場之一。”

  鶴壁集為什么會出現規模如此大的民窯呢?

  “鶴壁集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境內,河到此進入流速較緩的地段,成為適于從事陶瓷生產的水源。北部洹水環繞,東部南部接近平原。鶴壁集距唐宋時期的相州(金元稱彰德)不過數十里,交通條件十分優越。”駱寶林先生分析道。

  據地質部門勘探,鶴壁集地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附近發現的宋代采煤遺址,表明地下煤炭很早就被開發利用,燃料充足。而制瓷原料往往與煤層伴生,鶴壁地下蘊藏有高嶺土、塑性黏土,硬質半硬黏土及長石、石英等陶瓷主要礦物原料,通常分布于煤層的夾層或頂板、底板。“鶴壁集陶瓷原料不但十分富足,一般距地表較淺,個別地方裸露于地表,開采極為方便,從根本上保障了瓷土的供應。”王文強先生說。

  鶴壁集窯利用煤炭作燃料的歷史,最晚可追溯到北宋早期。1963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的首次發掘中,便發現成堆的燒窯燃料——煤塊。

  煤炭被運用于古代制瓷手工業,一是解決了燒制過程中所需大量燃料,二是解決了柴燒燃料中燃點低、成本高的難題。煤炭不僅燃點高,燃燒時間持久,坯胎入窯后還可保持長久高溫,便于窯工控制溫差,使得制瓷技術更趨完善。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鶴壁集西北部古樓河村附近發現一處北宋時期采煤遺址,發現了礦井、排水井、巷道等遺跡,同時出土各種遺物30余件,除生產工具條筐、轆轤等遺物外,別的皆為瓷器。這些瓷器,以白色釉和褐色釉為主,少數為黑色釉。白瓷碗、盤的胎骨較薄,釉面細膩光澤。褐色釉和黑色釉器物胎厚質堅,與鶴壁集窯所出北宋早期遺物接近,應為鶴壁集窯燒造。可見,鶴壁集煤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促進了當時各項手工業的進步,也使得制瓷業受益匪淺。

  鶴壁市博物館內的瓷片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2008-10-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