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氣溫類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時至小暑,白天開始變短,氣溫一直升高,很多地區熱浪襲人,蟋蟀跑到屋檐下乘涼。
在農村老一輩人看來,小暑大暑的劃分,是和種莊稼相關的。對于農民,小暑是不怕熱的。因為有農諺說: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在老天爺那里,炎熱會有起有伏,但總會讓溫度大致平衡均等,所謂背著抱著一般沉,小暑熱夠了,熱透了,大暑就會涼快些,否則,三伏天更難熬。再熱的天,農民總要下田干活的,冷熱是切膚的,關乎出汗和莊稼。
小暑有“食新”的習俗:吃新米、喝新酒。具體儀式據文獻記載是這樣的:物品擺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后要念:“請五谷大神食新!多謝五谷大神恩澤,五谷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待香火成灰后,便燒上衣紙。然后把干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請先祖(上輩)們嘗嘗新”,用雙手拜上三拜。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谷的鄉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產經驗,共謀發展生產的計劃。
家住城北街道新塘社區的53歲的徐玉珍以前祖祖輩輩都要種地,現在農田被征收了,她還是保留了小滿”食新”的老習慣,每到地產的新米上市之時,就會買上一袋,用慢火熬成粥,把粥面上一層厚厚的米油撇在碗里,給自家的小孫子吃,她說:“這個新米的米油比市面上買的嬰兒米粉營養多了,是不能錯過的美食”。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氣候炎熱起來。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意指天氣太熱了,人變得散漫,連三餐都懶得準備。于是,人們通過適當的食療來改善對熱天的不適感。
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此外,“小暑黃鱔賽人參”。小暑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藕、綠豆芽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制作方便,適合夏天食用。7月7日,家住城北街道新塘社區的沈招娣一直保留著小暑里做糯米蓮藕的習慣,今天社區里的居民和放暑假的孩子們來到了沈阿姨家里學做糯米藕。買藕、洗藕、切藕、裝糯米、煮藕,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孩子們也紛紛動手,其樂融融。(作者:城北街道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