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第一”春聯的作者
農歷臘月二十八。民諺稱:“二十八,貼花花”。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龍年臨近,又到了家家戶戶貼春聯的時候。但對春聯您了解多少?知道貼春聯有啥講究嗎?
關于我國春聯的起源和發展,說法大都比較一致,但對我國第一春聯的作者到底是誰,一直存在爭議。目前有文字記載的說法至少有4種:
《古今詩話》云:“昶子善書禮,因取本宮冊府書云:‘天垂馀慶,地接長春’一聯,文學于茲萌芽。”按此說,則聯語為“天垂馀慶,地接長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黃修復《茅亭客話》所載同此。
《洛中記異錄》云:“孟蜀于宮城近側,置一策勛府,時昶之子喆居之。昶以歲末自書桃符云:‘天降馀慶,圣祚長春。’喆拜受,置于寢門之左右。”按此說,則聯語為“天降馀慶,圣祚長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談苑》云:“辛寅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將致討之前歲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按此說,則聯語為“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作者乃辛寅遜。
《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按此說,聯語與《談苑》說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遜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載同此。明清以來,一般都采用最后一說。
《古今詩話》,不知卷數。原書久佚,亦不見諸家著錄,即《四庫全書》亦不見收錄。《洛中記異錄》的作者——宋人秦再思,書記五代及宋初識應雜事,作洛中記異十卷。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具體的聯語跟現在普遍認同的第一春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字面上有所不同,爭議的空間并不大。
《談苑》是宋人筆記中較為重要的一種,內容廣博,為后世文史考訂工作提供了大量資料,明確提到第一春聯的作者為辛寅遜。《宋史·蜀世家》作為史書,其參考價值自是非同一般,卻將作者認定為孟昶。這兩本書中對于這副春聯作者的說法不一,直接導致了這場糾結了千年的著作權官司,至今沒有定論。
其實在我國更早的史書中就透露出了不同的信息。北宋神宗時代史官張唐英所著《蜀檮杌》中也提到了此事:“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桃板于寢門、以其詞工,昶命筆自題云:‘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一個“非工”,一個“詞工”,一字差別,意思卻完全變了。
兩種說法中,到底誰的更可信呢?《蜀檮杌》是記錄兩蜀史事的專著,成書比《宋史》早300多年,距蜀亡還不到100年,作者張唐英又是四川新津人,熟悉蜀中掌故。而《宋史》乃元人所作,史實考訂錯漏不實甚多,隨后不少的史書中都提到過這一點!端问贰沸掬洿耸拢黠@參照了《蜀檮杌》,可見《蜀檮杌》的可信性更大。或許粗心,或許正統思想作祟,《宋史》的作者便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第一春聯的作者安在了孟昶頭上。
由此可見,我國第一春聯的原創作者為辛寅遜一說,更具說服力。
春聯為何稱桃符?
春聯也叫“春貼”、“對聯”、“門對”等,屬于楹聯的一種。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也是長期延續下來的一種風俗文化。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春聯,起源于桃符。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傳統春聯如何張貼?
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但這兩種春聯貼法不能“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