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民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中國美術界曾產生過較大的影響。農民藝術家以他們特有的視角和手法,觀察、描繪自己的生產勞動,記錄周遭的日常生活,表達自己的喜好與歡樂,傾訴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其作品線條粗獷凝練、形象樸實生動、行筆隨心所欲、運色大膽明快、畫面豐富飽滿、構圖匠心獨具、情節精巧細膩。
“農民畫產生于1958年狂熱的‘大躍進’之中。”舞陽縣文化館原館長、副研究館員王文浩講述了農民畫的形成:當時,由于政治力量的推動,以“大躍進”為主題的壁畫創作像颶風一樣從局部吹向全國,形成為群眾性的壁畫運動。河南舞陽便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壁畫縣”。在“大躍進”沉寂、壁畫熱降溫之后,舞陽文化館曾經召開業余美術創作會議,要求當年的壁畫作者把以墻面為載體的壁畫創作轉移到紙面上,描繪修水利、摘棉花、播種、收割等生產內容,從而把群眾性的美術創作活動延續下來……由于作者大多是農民,才有了“農民畫”這一稱謂。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省農民畫中涌現出了舞陽農民畫、內黃農民畫、汝南農民畫等不同風格的繪畫群體。內黃農民畫具有剪紙之明快、刺繡之細膩、雕塑之神韻等民間傳統元素,極具裝飾效果;汝南農民畫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主題主要是農村生活;舞陽農民畫表現內容極其豐富,傳說、故事、民俗、節慶、廟會等直觀的民俗事像和豐富、鮮活的民間藝術元素都是其創作的主題。
進入21世紀后,農民畫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產業化發展面臨資金、市場和人才的匱乏,作品形式僵化、文化內涵淺薄、藝術個性不強等。因此,本次論壇上,農民畫的保護和發展成了專家、學者們探討的重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