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釉是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屬于藍釉的一種,因其鈷含量低于1%,所以釉色淺淡,呈現天空之色,故名天藍釉。天藍釉的創燒時代目前尚有爭議,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雖出土有宣德款天藍釉器物殘片,但其釉色不純,且從未見實物傳世,故或為燒制霽藍釉所產生的次品。目前所見技術較為成熟的天藍釉器物出現于清代康熙時期,燒造時間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其后漸趨斷絕,且其數量極少,相比其他顏色釉可稱鳳毛麟角。康熙天藍釉器物釉色淺藍,瑩潤素雅,多見梅瓶、水洗等小件陳設或文房器,是為熙朝瓷作之無上珍品。雍正時期天藍釉在前朝基礎上技術更為純熟,其色調更趨淡雅,釉質勻凈平整,代表了有清一代制瓷業的最高水準,其品質為后世難以企及。
“清雍正天藍釉盤一對”出自官窯,盤敞口弧壁,下承圈足,造型簡潔端莊,器物胎體薄厚均勻,底足修飾渾圓規整,體現出雍正時期高超的制器水準。盤內壁及足內施白釉,釉面光潔滋潤,罕有瑕疵,外壁通施天藍釉,釉層勻凈,釉色靜謐,宛若冬日晴空。因燒造時釉汁略有流動,盤整體釉色自上而下漸深,如藍天有遠近之別。盤底心雙圈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款識字體端正雋秀,為雍正御窯瓷典型書。此盤造型、釉色及款識均表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且為成對流傳,歷近三百年而完好無損,實屬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