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溯源·越窯青瓷】
若說對越窯青瓷的贊美,沒有人勝過陸龜蒙。1200多年前的9月,陸龜蒙緊盯著斜坡上那長長龍窯的窯門,當冷卻后的窯門打開,一道亮色映入他的眼簾——山黛樹翠草青,這是越窯青瓷嗎?他脫口而出:“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3月16日,浙江寧波慈溪上林湖荷花芯考古現場。無遮無擋的冷風中,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的張濤堅持著:“目前挖掘出的都是越窯青瓷殘次品的碎片,還有打破的匣缽,產品以晚唐五代為多。”從春節后來到現場,張濤已經在這里守候了一個多月,試圖在這殘存中尋找曾經的輝煌。
“越窯是東漢至宋代在浙江東部寧紹平原一帶以生產青瓷為主的一個瓷窯群體。產品的種類、釉色、紋飾與制瓷工藝都極相似,且產生、發展、高潮,甚至消亡的時間都較為接近,而所處之地同屬古越地,故名越窯青瓷。”慈溪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姚煜介紹。
從陶到瓷,古人在泥土里提煉了兩千年。東漢晚期,當青瓷終于在越窯燒制成功時,世界從此有了瓷器。“越窯青瓷是中國瓷器的母親瓷,在唐、五代、北宋早期達到全盛。”姚煜說,慈溪的上林湖窯區(群)在以往的普查中發現了自漢至宋的古窯址120多處,可以說是全國、全世界青瓷研究的一大寶庫,是一個露天青瓷博物館。
2015年10月21日,北京故宮的齋宮人頭攢動,153件(套)從西周至北宋時期的越窯原始瓷和青瓷文物在這里展出。青綠的釉色、光潔的釉面、薄俏的胎體、精美的紋飾,代表了越窯青瓷的審美。文物全部來自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館長陳國楨的私人收藏。展覽結束,陳國楨從中挑出19件精品捐獻給了故宮。
“三國到西晉期間,越窯主要以燒制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造型也偏向農耕生活的樣貌。但南北朝開始,在工藝上有了卓越的進步,從胎釉配方、造型裝飾、窯具和燒制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變革。一種頂級的青瓷——秘色瓷在唐代晚期問世,成為進貢朝廷的特制瓷器。但是它只存在于史料的記載和詩歌的傳誦中。多年來,它的產地、實物都是個謎。”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非遺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施珍講述著秘色瓷的來龍去脈。
2月25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與慈溪市政府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公布了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窯址考古發掘的重大成果——兩年的考古發掘證實,后司岙就是秘色瓷最主要的燒造地。上林湖是唐宋越窯的中心窯場,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時期全國的窯業中心,代表了9至11世紀中國青瓷燒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可是,這樣精美絕倫的瓷器為何最晚在南宋孝宗時期便消失在歷史舞臺?對此,慈溪市精心研究并撰寫的《越窯青瓷文化史》給出了答案:原材料供給出現嚴重問題、燃料不足引起燒造困難、朝廷窯政抑制青瓷生產。施珍則把原因歸結為戰亂:“由于南宋積弱不振,都城南移,也造就了瓷器工業的中心轉移,一如當年從上虞的曹娥江轉移到上林湖。”
青瓷一別,竟是千年。
直到20世紀50年代,上林湖因為修建水庫而開始了考古調查,最終確立了上林湖越窯遺址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燒造時間最長的古窯遺址。1988年,國務院公布上林湖越窯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基地。進入新世紀,慈溪將青瓷的發現、發掘與保護、創新納入了城市發展的大轉盤。“加強整體規劃、搭建展示平臺、挖掘文化內涵、加強文化交流、發展青瓷產業,青瓷文化已經成為慈溪的四大文化之一”,姚煜介紹。2001年,上林湖越窯薪火重新點燃。2011年,越窯青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慈溪是三個保護責任地之一。如今,上林湖越窯遺址已被列入我國2018年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998年,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上林湖寺龍口窯址,發掘出了越甌、越盤、越盆以及越鈴、越鐘、越塤、越鼓等青瓷樂器。作為遠古“擊缶”樂的傳承與發展,“擊甌之樂”始于唐代。唐《樂府雜錄》里寫道:“以邢甌、越甌十二只,旋加、減水于其中,以箸擊之。”在史料中記載的歷史被打撈出來,慈溪市把“唐代樂器——越窯青瓷甌樂的研究與仿造”項目列入市科技星火計劃。2009年3月,慈溪市青瓷甌樂團正式成立。2013年,越窯青瓷甌樂研究所組建。瀕臨失傳的千年甌樂在慈溪開始了新的生命歷程。青瓷甌樂團團長謝杰峰已經帶領團員演出無數、獲獎無數。他們的青瓷樂器還亮相在美、法、德、新加坡等國際舞臺。
不僅與音樂,越窯青瓷還與文學有著看似巧合的默契。從晉代杜毓《荈賦》中的“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到唐朝孟郊《憑周況先輩于朝賢乞茶》里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再到大清皇帝乾隆的“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越窯青瓷穿越了時代的審美,更點燃了那一爐窯火,沿著時間的隧道明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