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楊玉升(中國根藝學會理事,河南省根雕藝術協會副會長,沁陽市根石藝術協會主席)
主持人:趙巖 賀弘揚 張天然
今日沁陽:請先談談您對根雕藝術的理解。
楊玉升:從事根雕藝術多年,我認為根藝是發現自然美,創造藝術美,天人合創的藝術,是一門奇巧結合的天趣藝術。要說根藝和其他姊妹藝術的共同點,它吸收借鑒了木雕、石雕等的手法。不同之處在于,根藝是利用根的自然形態,“天人合創”。通俗來說,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三分人工”不僅包括雕刻,也包括取舍、打磨、加工,利用材料的根、須、結巴、紋理、色彩、窟窿等自然屬性,創造出藝術作品。比如欒樹,俗名黑藥木,它的根經過日曬,去掉表皮,色彩黝黑,非常漂亮。
在我看來,根藝是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為什么這么說呢?很多原本被燒、被扔的根,比如灌木、喬木,一旦被根藝作者發現以后,按他的眼光,通過對根的觀察、引導,賦予它生命力,使群眾能夠觀賞。
有人對根雕有誤解,認為它破壞植被。其實我認為不然。真正的好作品,大部分是死根。像咱們的太行山,一下雨,山上沖下來的往往都是好根。死根通過日曬雨淋,蟲蝕,出現比較豐富的紋理結構。你費大力氣刨的根,效果不一定好。它的生長期還未達到。
今日沁陽:沁陽根協的發展情況怎樣?
楊玉升:沁陽市根石藝術協會成立于2001年,會員33人,其中省級會員17人,國家級會員5人。5次參加全國展覽,共獲得全國金銀銅牌24枚,河南省級獎牌35塊。迄今為止,在博物館、丹河峽谷、神農山等地辦過5屆展覽。最近在博物館的根雕奇石精品展,目前還在展出,5.1過后撤展。歡迎廣大市民前去參觀。目前可以說,沁陽根協比地級市協會的影響還大。
今日沁陽:這真令人鼓舞!那么,沁陽根協的作品有哪些共同特點呢?
楊玉升:我們的作品全部原創,作者都是業余愛好者。我們取材于太行山原產的木材,如荊根、柏樹根、榔榆根等,有十來種之多。可以說,太行山就是一個根雕的大寶庫,給我們的創作源源不絕的動力。
今日沁陽:作為河南省根藝美術大師,您的創作理念是什么?
楊玉升:“惜根如金,愛根如命”。這是我一貫的態度。看到有人不珍惜、不愛惜根,我就很著急,甚至直言指出。這樣也得罪了一些朋友。我始終認為,對根要愛惜。我們搞根雕,是為了發掘其更高的美、更高的價值,而不是破壞。從大的方面說,對根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在創作方面,留心生活很重要,發現的眼光很重要。不必刻意尋奇,只要多留心觀察,
我自己來言,有一定的美術功底,上手很快。但從事根雕,更重要的是天生樸素的審美觀,和社會積累。這一點來說,我后來的行政工作賦予了我豐富的社會積累。
根雕不僅是自然藝術,也是殘缺藝術。我不追求四平八穩的效果,也從不拼接。我相信,大自然已經創作了一部分,要保留“天趣”。看一個根,要觀察3個以上角度,一定要把其最有特色、最有形象的一面找到,才能開始創作。這個過程,短則一兩天,長達一兩年。我第一次獲得全國銅牌的作品,就是別人棄之不用的。
根材很重要,立意、加工更關鍵。有時,外人的指點也很重要。
(根雕需要哪些工具呢?)
楊玉升:木工常用的工具,我們都要有,磨、斫、斧、刀、打磨機等。(笑)
今日沁陽:根協下步的發展有什么打算?
楊玉升:作為根協的負責人,我的心愿就是讓根雕藝術普及,走進千家萬戶。我建議,多舉辦一些展覽,低價位出售一些作品,讓那些喜歡根雕的普通人也能把根雕作品搬回家。進一步在新建的文化藝術中心,開辟根雕陳列室。也可以考慮跟文化、旅游產業結合。
今日沁陽:預祝您的設想成真!最后,您能用一句話概括根雕嗎?
楊玉升:源于自然,回歸自然;走向社會,彰顯價值。就是我對根雕的理解。【原標題:楊玉升談根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