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文章

豫西剪紙

2013/5/13 11:50:34 點擊數: 【字體:


    “正月里剪彩燈,彩燈高掛堂屋中。彩燈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寧。二月里剪條龍,放在門前大河中,風調雨順太平世,來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的《十二月剪紙歌》。過去,一到農閑,當地的婦女便聚在一起,邊剪邊唱,一幅幅充滿著祈福、吉慶色彩的作品便躍然紙上。直到今天,剪紙仍是河南,尤其是豫西地區流行最廣的民間藝術之一。
豫西剪紙

       
    從類剪紙到剪紙  

    
    “中國文化遺產日”的標志是一幅“太陽神鳥”的圖案,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本身就是一件類剪紙作品。通過對它的考證,專家認為,剪紙最遲起源于商代,最早的藝術載體為刻畫皮革、金銀薄片和玉片透雕。“太陽神鳥”為商晚期的作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其同時期的作品還有1955年鄭州出土的商代金質夔鳳紋薄皮,稍晚的還有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銀箔鏤刻作品。  
      
    大概在南北朝時期,真正的剪紙作品開始出現,但在這一時期,它還未被大規模地傳播。  
      
    在隋唐時期,剪紙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杜甫的《彭衙行》中有“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詩句。可見,“剪紙”一詞已形諸文字,有了正式名稱。此外,該詩中強烈的巫祝色彩,也反映出從一開始剪紙就與宗教信仰有關,并作為符咒的載體而存在。這同豫西至今保留的,每逢雨多水澇、天旱地干,靈寶農村婦女都會剪一個“掃天媳婦”,祈求風調雨順的習俗類似。  
      
    在宋代,剪紙在官府的倡導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每逢立春,皇帝都會賞賜官員金銀質剪花,以示恩典,百官朝賀完畢,要戴著它回家,以示感激。此后,官府干脆命令文思院專門負責剪花的監制工作。此外,為了區分等級,規定親王、宰相執金質的剪花,其他官職只能用金裹銀或絲綢制作的剪花。在這一時期,民間的剪紙藝術也很繁榮,專業工匠層出不窮。周密在《志雅堂雜鈔》中提到:“舊都天街(開封),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心所欲而成。又中瓦(市場名)內有俞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于二人,于是獨擅一時之譽。”  
      
    豫西的“剪紙窩窩”  
      
    作為對傳統文化資源保存較好的省份,剪紙廣泛分布于河南各地。其中,以豫西分布最為集中。  
      
    在舊時的豫西地區,每年一進入臘月,當地的婦女就“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刀鉸虎頭”(虎是中原地區廣受崇拜的瑞獸,有驅邪納福的含義)。至今,這里仍可見一些相對集中的“剪紙窩窩”。比如,在陜縣南溝村,很多人都會剪紙,不但女人心靈手巧,男人也可飛刀走“紙”。在洛陽,80歲以上的“巧巧”老人就能舉出任鳳蓮、陳鳳英、姚素英、陳素玲、馬蘭芳等數位。靈寶也是巧手匯聚,1987年以來,陸續有9人被中國剪紙協會吸收為會員,20余人成為河南民間美術學會的會員,其中王蓬草、楊仰溪還于2007年獲得“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的稱號。  
      
    豫西“剪紙窩窩”能夠得到保存,究其原因,一是這里地處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境內溝壑連連,山川縱橫,特別是三門峽地區,境內多山地、丘陵以及黃土塬,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于剪紙文化的保存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這里與山西、陜西兩個剪紙大省相鄰,相同的情趣、審美觀,使得三地對于剪紙文化的保存具有共通性。  
       
    此外,剪紙也和豫西一帶百姓的居住環境緊密相關。加之,這里許多的窯洞和民房的門窗依然保留傳統的木方格形式,因此,這為窗花提供了大顯身手的“陣地”。  
     
    “堪與畢加索的畫相媲美”  
      
    河南剪紙,豫西成就最高。豫西剪紙色彩豐富,本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一應俱全。其中,當地有一種染色工藝,不用毛筆上色,而是直接放到和好顏色的碗中“蘸色”,調染后的剪紙濃淡相宜,過渡自然,極具特色。2006年,美術史專家薄松年在豫西還發現了只見于文獻的黑色剪紙的習俗。該習俗至今仍在陜縣南溝村一帶流行。經考證,“尚黑”是夏文化遺存,而豫西是夏文化的衍生地。夏代崇尚黑色,以黑色為高貴、莊重之色。在走訪當地百姓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他們認為黑色沉穩、莊重,是色中之王。當地百姓不僅喜歡用黑色的窗花,而且新婚喜慶也喜歡用黑色的雙喜字。  
       
    豫西剪紙種類繁多。每到春節,當地人就在屋頂上貼“頂棚花”,門上掛“吊箋”、貼“福”字和門神,窗上貼“窗花”、“窗亮方”,燈籠上貼“燈籠花”,影壁墻上貼“春牛”,炕上貼“墻圍花”,廚房、灶間貼“灶頭花”等。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娶媳婦、嬰兒出生,當地人也要貼“喜花”,老人過生日,親朋好友還要送“壽誕花”……  
      
    值得一提的是,吉祥是豫西龐大的剪紙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在這些作品中,吉祥幾乎無處不在。如“門箋”諧音是“門錢”;春牛意喻“耕種和豐收”;葫蘆代表“福祿”;石榴代表“多子多孫”;牡丹象征“吉祥富貴”;滿屋滿墻全套的墻圍花寓意“富貴不斷頭”。  
      
    豫西剪紙的風格因人而異,總體來說,它繼承了商周青銅紋飾、南陽漢畫石及北魏龍門造像和宋代開封木版神像畫的特點,質樸粗獷、雄渾大氣。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所反映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是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延續,凝聚了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河南考察時曾評價說,河北蔚縣剪紙從清代就已開始商品化,而豫西剪紙則是自娛自樂,保留著農耕文明的鮮明特點,“豫西的剪紙美,拿去堪與畢加索的畫相媲美”。【原標題:豫西剪紙】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1-9-22 作者:徐春燕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