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一般是畫在專門的油畫紙或油畫布上的,畫在玻璃上的油畫則相當少見。前不久,筆者有幸在上海城隍廟華寶樓古玩商城覓得一幅清晚期玻璃油畫《仕女圖》。這幅《仕女圖》寬49cm,高69cm,創作年代大約為清代晚期。
玻璃油畫屬舶來品,大約是清代初年從西洋傳入的,現在西方很多已消失的建筑物,在早年的玻璃畫中得以保存真相。它早期大都由無名藝人,用油漆、反筆畫出來的。玻璃畫最早用于宮內建筑裝飾物上,后來發展成掛屏、插屏、圍屏、宮燈等獨立的工藝品,清乾隆以后流入民間,在廣東等沿海地區受到富有階層歡迎。當年繪制玻璃油畫影響最大的當數廣東省城十八鋪的林家和莫家,他們出品的玻璃畫曾暢銷全國。玻璃油畫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乾隆、嘉慶時期平板玻璃售價相當昂貴,據乾隆年間價格折算,一平方米進口的平板玻璃,紋銀約達15兩,加上畫工就更貴了。因此早期的玻璃畫是非常稀少而珍貴的,且玻璃又是易碎品,今日已經很難找到。
筆者覓得的這幅《仕女圖》畫面刻畫十分精致漂亮,仕女面部吸取了中國戲曲人物的化妝特點,又融會古代仕女畫之造型,衣裝打扮具有典型的清代服飾特征;人物右邊還配以裝飾性很強的花瓶、插花牡丹及線裝古籍作道具。該玻璃畫雖問世已過百年,但畫面無絲毫破損,畫框包漿自然渾厚,無論從正面和背面看,觀賞效果都完全一樣。該畫之所以收藏價值較高還因為在畫背后的下方,附有大字記號,有當年廣東林、莫兩家出品的商標。
目前,這類玻璃油畫在市面上已比較罕見。對它的價值評判,一般以出品年代、畫工精致、品相優劣和是否名家所繪而論。此外,對畫框木料也有一定的講究,紫檀等高檔木材制作的價值就相對高一些。而這幅《仕女圖》的畫框材質為一般普通木料,稍嫌不足。【原標題:晚清玻璃油畫《仕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