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文章

虎枕·虎文化

2013/9/13 8:50:25 點擊數: 【字體:


    枕作為日常睡眠的用具,自古以來材質繁多,類型各異。瓷枕因清涼沁膚、爽身怡神甚至“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所以是我國古代夏季避暑的寢臥佳品,又是雅俗共賞的工藝品。

  一、瓷枕的歷史

  我國枕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殷商時就有枕了。先后出現了石枕、玉枕、陶瓷枕、漆枕、皮革枕、藤竹枕、絲綢枕、布帛枕等。

  瓷枕始燒于隋代,最初只用于陪葬。到了唐代開始大量生產,但是多用于診脈,輕巧靈便。宋、元兩代是瓷枕的繁榮時期,窯口眾多,造型豐富,紋飾各異,人們把瓷枕作為驅火明目、延年益壽、妝奩陪嫁、贈朋送友的首選物品。宋金時期瓷枕的形體開始變大,從質到量均達到頂峰,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由于制作工藝和藝術表現力提高,瓷枕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品成為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二、獸形枕——虎枕的藝術特點

  瓷枕的造型繁多,品種豐富,因時代不同、窯口不同,其造型、紋飾、裝飾技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一定的時代風格。從造型上看,可分為箱形枕、獸形枕、人形枕、建筑枕等幾大類。

  在此,筆者為大家介紹幾款許昌博物館收藏的虎形枕。

  虎形詩文枕:枕形似臥虎,四肢匍匐,虎尾盤至身前之肘部,虎背為平面,背部有詩文,全身繪黃褐色虎皮紋,再用黑色畫出虎頭及身紋。造型生動傳神,枕底無釉,虎背平面白釉,上有草書《昭君怨》,運筆流暢,灑脫不羈,一氣呵成。

  臥虎形瓷枕:整體呈虎形,虎頭平視,瞠目巨口,獠牙裸露,雙耳倒豎,睫毛直立,鼻梁之上虎目之間有一個“王”字。虎爪平伸著地,虎尾自臀部圓彎甩至虎頸。虎身稍弧,向右側臥,通身醬地兒,飾有蔓草斑紋虎皮,虎背上是橢圓形白釉開光枕面,飾蓮花紋,周邊點綴蔓草紋。

  虎形枕: 此枕的整體形狀是一只虎呈伏臥狀,在虎背上面制作一個橢圓形平面作為枕面,虎身為褐色,涂以黑色毛紋,虎頭部天靈蓋處沒有繪“王”字,而是以五條草葉紋作為裝飾。枕面以白釉為地兒,墨繪野草數株,一只水鳥臥于纖細的野草上面,鳥重草弱,隨風搖曳。枕面上部繪大雁四只,列隊飛行于天空。此枕將虎的威猛及水鳥的靈巧有機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體現了工匠豐富的想象力。

  虎形瓷枕:此枕整體造型為一虎曲身伏臥,虎面朝正前方,睜目注視,虎尾置于左側懷內,神態惟妙惟肖。虎施乳白色釉,微泛紅黃,用黑色涂紋,枕面以白釉為地兒,繪喜鵲登枝圖案,喜鵲的頸毛和眼睛以刻花手法處理。畫面活潑自然,筆法簡練豪放,圖案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了民窯奔放、灑脫的自然之美。

  三、虎枕折射的古代習俗及“虎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虎形枕作為獸枕的一種,始于唐,流行于北宋和金代。虎由于形象威武勇猛,被稱為“山獸之君”、“百獸之王”。把枕做成虎形或把虎刻于枕上,蘊含辟邪和祥瑞之意。

  中國的“虎文化”,可追溯到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的“崇虎”觀念,從新石器時代的巖畫上就能體現,到史前文明的伏羲時代逐漸盛行,并形成了“虎圖騰”崇拜。 隨著社會的發展,“虎文化”不斷演變。它在夏、商、周三代進入發展繁榮期,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在殷商的青銅器上,常出現和虎有關的圖案,見證了“虎文化”的興盛與輝煌。虎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人們“崇虎”、“祠虎”、“搏虎”、“德虎”、“頌虎”、“畫虎”、“書虎”……千百年來,“虎文化”滲透并影響著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

  比如,稱勇敢的男孩兒為“虎子”,稱勇將為“虎將”,在軍營里調兵遣將的信物為“虎符”,危險的地方稱“虎穴”,稱武科榜為“虎榜”(即龍虎榜),古代議論軍機大事的場所叫“白虎節堂”;民間花會上有“五虎棍”,席上有鐵虎席鎮,門楣上有虎頭吞口(鬼臉殼)。另外,以虎為題材的民間藝術品——剪紙、布貼、字畫、泥塑、玩具、擺件等比比皆是,數不勝數。民間還把虎看做兒童的保護神,讓他們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勇猛又笨拙可愛,寓意兒童能長得虎頭虎腦、健壯活潑。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還盛行給兒童做辟邪保平安的玩具——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希望他們健康、強壯、勇敢。

  總之,人們演繹出如此多與虎相關的“虎文化”,體現了人們對虎的崇敬與喜愛。從古至今,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決定了“虎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和審美的多元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作者系許昌塔文化博物館員工)作者:蔣淑靜【原標題:虎枕·虎文化】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2-12-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