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姓得姓的過程十分具有傳奇色彩。傳說中,傅姓的來源是因為一場夢,這又是怎樣的一段故事呢?傅姓目前在四川的情況是怎樣的?本期“四川百家姓”,達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著名姓氏文化研究者傅昌志先生,向大家講述傳承了數千年的遠古姓氏——傅姓。
姓氏釋義:傅,相也
傅,相也。傅的本意是輔佐、輔助,引申為教育、教導和師傅。
在古代,師傅是特指帝王之相或帝王或王子的老師。據說,古代有扶桑氏發明大山紀歷,以山頭作為日出入月升落的坐標。遠處日出的樹木,稱為榑桑,神木也;日出之處的山,稱為“落棠”,神山也。這是古代有地位的職業,專司此職的氏族以榑桑神木為原始圖騰,原始的傅字為氏族的族徽,其氏族的首領總是由足智多謀的人來擔當,很容易成為古代帝王的得力助手。
袁義達、邱家儒最新版的《中國四百大姓》記載,傅是中國排名第五十三位的姓氏,四川是傅姓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是四川的大姓。
姓氏來源:始祖傅說
源流一:傅說(yuè),是現今大部分傅姓人公認的得姓始祖。袁義達和邱家儒認為,傅姓的一支,出自貍姓。帝堯子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區,古號丹朱。舜繼承堯位,封丹朱為房邑侯,故稱房侯,故城在今湖北房縣。
進入夏朝后,夏王封堯的后裔、丹朱之裔貍大由于傅,即古傅國之地,在今山西平陸東,子孫遂以邑名為氏有傅氏。商代武丁時期,傅說成為宰相,成就了武丁中興。傅說以后,傅姓就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繁衍。這一支傅姓,是當今傅姓的最主要血脈。
源流二:出自媯(guī)姓。舜的部落居住在山西永濟蒲州鎮南的媯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媯。舜的后裔被封在山西平陸的古傅國。夏朝,這塊土地被封給了堯的后人,古傅國之人被遠封到今山東棗莊南的傅陽,遂以國名為氏。
這支最早的媯姓傅氏,證明傅姓歷史至少有4000年。但后來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沒有留下更多的信息。
此外,還有出自姬姓和其他姓氏改傅姓等。
始祖傅說商王武丁的“夢中圣人”
武丁,是商朝的一位明主。或許讀者對這位君王的了解不夠多,但提到“司(后)母戊鼎”這個鎮國之寶,卻無人不曉了。“后母戊”是武丁的后妃婦妌(jǐng)的廟號。武丁帶領國家走向強盛,讓商朝政治、軍事、文化走向中興。輔佐武丁的人,就是傅姓始祖傅說。傅說被稱為“圣人”,比孔子早了800年。
武丁接手了一個爛攤子
武丁剛上任時,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是商朝第23位君主,他的叔叔,就是著名的盤庚。
商湯建立商朝時,最早的國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后來300年中,不斷發生的王位爭奪和古人難以抵御的水患,讓都城搬遷了五次。不斷的遷都,讓商朝走向風雨飄搖。盤庚為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
數百年積攢下的頑疾,在武丁即位前已經凸顯。武丁十分著急,著急到什么程度?《史記》上有詳細記載。
武丁太著急三年沒說話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從史記的這段記載來看,武丁剛即位時,最缺的就是人才。沒人輔佐,孤掌難鳴、他對人才的渴求,著急到了三年不說話的程度。遇到傅說后,武丁就開口說話了。
這個記載雖然有點夸張,但寥寥幾字證明了傅說的才能打動了武丁,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夢中得圣人實為破格提拔
仔細分析,《史記》中對傅說輔佐武丁的記載顯得有些不合邏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史書中說的場景:
一天早上,武丁突然召開內閣大會,也不說大事,突然拿出一幅畫對大臣們說:我做了個夢,夢里的人就長這個樣子,很有才學,是個圣人,你們給我把他找到。
這樣的故事,你信嗎?事實上,在此前,武丁曾以布衣身份到民間拜訪能人。走訪期間,他得知黃河岸邊筑路防洪的工地上有人發明了版筑(俗稱打墻)技術,發明者是一名奴隸。此人天資聰明、勤學好問,對國家大事也頗有見解。武丁破例會見了這位奴隸,見他氣宇軒昂、儀表不凡,通天文知地理,諳人世懂陰陽,問他國家大事,均能對答入流。武丁認為他所講道理很深刻,認定此人必是大賢,想要啟用他。
但商代祖規戒律嚴謹,貴賤等級分明,奴隸不能入朝為官。為此,武丁絞盡腦汁想讓這個奴隸入朝為相。或許武丁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唯物主義者,他竟利用鬼神,賦予傅說“天命”的身份來逾越這層障礙,真是奇謀。
成就傅說武丁繼續演戲
武丁給大臣們看過傅說的畫像后,就喊大家滿天下去找。最后,在傅險(也叫傅巖,今山西平陸縣城郊東部圣人澗)山上找到這位“夢中圣人”。找到傅說的人,八成是武丁的心腹。 在那 個沒有電話、互聯網 的 時代,拿著畫到處找人,如果事先不知道傅說在哪里,估計N 輩 子 都找不到他。
傅說被帶進王宮后,武丁繼續扮演好演員的角色,開心地說:“夢中所見圣人,正是他。”就這樣,大臣們被武丁忽悠得找不到了北,跟著武丁膜拜這位圣人。
武丁請教傅說復興殷商之策,傅說成竹在胸,條條切中時弊。武丁聽罷,贊賞不已,認為“果然圣人也”,當場向群臣宣布“舉以為相”。
武丁在傅巖地方找到這個“夢中圣人”,但他身份卑微,無姓無名,武丁便賜他傅姓,賜名說(悅)。從此,傅說成了海內外傅氏的得姓始祖。
成就武丁傅說光大傅姓
上蒼恩賜圣人,成了武丁治國的智囊。在傅說的鼎力輔佐下,商王朝出現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拓展的興盛局面,史稱武丁中興,《史記》說“殷國大治”。考古資料顯示,武丁在位59年間,是商朝最繁盛的時期。
傅說從政經歷的傳說,《墨子》《國語》《呂氏春秋》等均有記載。傅說的經典治國執政言論,出現在東晉時期的偽古文《尚書·說命》中,分為上中下三篇,后人稱作《說命三篇》。
上篇系傅說初見武丁的過程及勸武丁虛心納諫的言論,其中的經典有“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意思是,木依從繩墨砍削就會正直,君主依從諫言行事就會圣明。
中篇為傅說向武丁陳述治國方略,其中有傳世不絕的名言“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傅說告訴武丁:不是知道它艱難,而是實行它很難。傅說的這一名句,體現出中國古代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史觀。下篇為君臣共勉之辭。
自傅說之后,傅姓開始成為望族,并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武丁的聰明成就了傅姓,傅說的大智慧成就了商朝的中興,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童話。
四川部分傅氏祠堂
雙流縣永安鎮雙泉寺傅家祠堂、華鎣市古橋鄉手爬巖傅家祠堂、廣安市廣安區化龍鄉芹菜村牌樓溝傅家祠堂、岳池縣新場鎮回龍村傅家大溝傅家祠堂、達州市達川區大鳳鄉土橋村傅家老院子傅家祠堂、蓬安縣相如鎮塔山村轎頂山傅家祠堂、安岳縣馴龍鎮石窩村傅家祠堂、瀘縣石橋鎮永定村葉灘屋傅氏宗祠、敘永縣興隆鄉黃桷坪村永鎮山水流巖傅氏祠堂、簡陽市鎮金鎮鳳亭村傅勝公祠、簡陽市青風鄉傅家坪九義校傅朝陽祠、簡陽市周家鄉傅家祠村傅月敏祠、簡陽市周家鄉桑園村傅月裔祠、簡陽市鎮金鎮河壩村傅登才祠、簡陽市望水鄉高橋村傅宗虞祠、簡陽市清風鄉五馬鋪傅迪吉祠、簡陽市望水鄉白楊灣傅有玉祠、簡陽市鎮金鎮大屋灣傅堯公祠等。
賴羅傅三姓 聯宗不通婚之謎
傅昌志說,在中華民族眾多的姓氏中,有賴姓、羅姓、傅姓。然而,“賴、羅、傅”是一家,就鮮為人知了。史料記載,賴、羅、傅同屬姬姓,原聚居于河南地帶,毗鄰而居數百年,彼此均有姻親關系。目前在四川一些三姓聚居的地方仍有“三姓一家”的說法。
楚靈王崛起,欲滅賴、羅、傅三國并大肆殘殺,賴國人為逃避殺戮,便改姓羅、傅。羅國被滅,楚人殺戮無數,羅國人也多改姓依附于賴、傅;傅國難逃厄運,其國人就改姓依附賴、羅。
等到天下太平時,賴、羅、傅已歷時數代,子孫眾多混淆不清,大家決定不再恢復原姓,并立下“三姓不通婚”的規矩,以表示血脈相連、同祖連枝之意。如今在福建、廣東、臺灣,以及海外東南亞等地,賴、羅、傅三姓相見時,還會以親堂相稱。
傅與付同祖同宗 付是傅的白字
除了傅姓,現在還有大量的付姓,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傅昌志說,傅不是付的繁體字,付也不是傅的簡化字。傅是姓氏用字,付不是姓氏用字。當今使用付姓實際上是傅姓的白字,所有付姓都應該歸屬傅姓,傅姓和付姓同宗共祖。兩者的混用,主要是受漢字簡化的影響。
四川傅姓目前分布情況
傅昌志說,目前,四川21個地市州180多個縣市區,有傅姓人口40多萬人,不同字輩的分支300個以上。
簡陽市傅姓人口有5萬多人,占簡陽市總人口的3.3%,占四川傅姓總人口的12.5%,位居全省第一位,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0.7%。一個縣級市,傅姓人口如此之多,在全國縣級范圍內屈指可數,極為少見。
四川大多數傅姓人的先祖于明末清初遷入,以湖北、湖南最多,其次是江西、廣東、福建等地。
由于地理環境和生產條件等因素,遷川傅姓90%以上集中聚居在川中、川南和川東北。
四川部分傅姓支系字輩
成都市金牛區北玉局傅姓字輩:尚嘉仕文,應義泰永,克成先猷,毓英志炳,培元樹德,謙尊益光,敦仁守禮,世澤榮昌。
金堂縣白果鎮傅家壩傅姓字輩:惟天道久,永行萬世,為添韜九,允型宦仕,敏達英華。暢舒昭秀麗,祥光煥日星,芳培蘭與桂,馨香盈階庭,顯承恢謨烈,勛猷鐘鼎銘,從來貽謀遠,簡修訂常經。
敘永縣興隆鄉水流巖傅姓字輩:友云應珍,天武世汝,其德克明;光宗耀祖,正立朝廷,紹興宏業,永遠崇文,承先啟后,績功累仁,千秋萬代,耕讀為榮。
簡陽市周家鄉傅家祠村傅月敏房字輩:朝拱月之鐘,光于景廷明,純修能上達,善學顯文章。
渠縣寶城鎮馬頭村傅姓一脈字輩:萬應明朝,奇一洪元,世代榮昌,良相忠顯,國秉文賢,永建維翰,仁德承天。
巴中市巴州區梓橦廟鄉傅姓字輩:子邦大維廷,國朝正大明,克紹允公德,先緒啟學文。
雙流縣永安鎮傅家壩傅姓字輩:維天道久,永白可承,宗玉元廷,德文陽國,世葆啟正,家升澤長,光裕明遠,安懷克昌,純其祖武,廣益賢良,繼榮登第,壽慶朝堂。
四川傅姓三大望族
華陽傅世煒家族
傅世煒家族,始遷祖傅永松在明景泰六年(1455年)由湖南寶慶府武岡州遷到仁壽縣華嚴寺,后遷華陽縣(今雙流縣永安鎮傅家壩),成為文武雙全的世家。
傅世煒和曾祖父傅國泰、祖父傅祖崐、父親傅汝修,四代政聲皆著,成為華陽“傅氏四雄”。
江安傅增湘家族
江安縣傅增湘家族,始遷祖傅鈿福(傅增湘高祖)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江西撫州府金溪縣歸政鄉八都烏墩塘廻溪,遷到江安縣貿居東正街。
傅材選是傅增湘的祖父,清同治初年起,先后入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幕下。傅增湘是近代著名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清光緒二十四(1889年)中進士。“民國”七年(1917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一生藏書達20萬卷以上。
傅增湘、傅增淯、傅增濬三兄弟,成為江安歷史上鮮見的“一門三進士兩翰林”之家、“江安三傅”傳為佳話。
簡陽傅迪吉家族
傅迪吉家族,始遷祖傅說巖,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遷到簡州傅家坪高灘口(今簡陽市清風鎮五馬橋村)。
傅迪吉(1627-1696年),字格非,雅號五馬先生。著有《五馬先生紀年》,成為研究明末清初簡州及四川歷史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