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2014/8/18 12:12:34 點擊數: 【字體:

 

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甲骨文“姓”字

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金文“姓”字

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小篆“姓”字

    連日來,媒體上熱炒的兩大“改姓”新聞不僅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而且引發一片眾說紛紜。一個是被確定為“姓氏改革” 試點縣的安徽長豐縣將掀起性別平等的“姓氏革命”,孩子出生后如果隨母親的姓氏,可以獲得1000元獎勵;另一個是陜西商洛市商州區以及河南鄭州、滎陽等地很多姓茍的人因為自己的姓氏尷尬不斷,連游泳都被嘲笑為“狗刨”,甚至有人聲言“寧可不給孩兒上戶口,也不能讓他姓茍!”于是“尋根溯源”,發現“茍”姓人在五代十國時期原本姓“敬”,因為要避后晉皇帝石敬瑭的名諱,忍痛去掉“文”而改姓“茍”。如今,紛紛將茍姓改回到敬姓……那么,這兩大“改姓風波”是改姓氏嗎?在中國古代,姓與氏是一回事嗎?

    姓字的本意

    是女人生的子女

    姓氏現在往往被連在一起用,然而,從姓氏的本意來看,二者原本并不是一回事。

    姓,會意字,從女,生聲。“女”為女性、女人;“生”為生育、出生。“女”“生”為姓,其本意即為女人生的孩子隨母親姓。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樣子,表示萬物生生不息,正如人類代代相傳。對于姓,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非常明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資因生以為姓。”班固在《白虎通德論》卷九中也同樣闡明了其“女”“生”的本意:“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古人的名字極為復雜,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開的,并不是一個詞。姓產生于前,氏出現在后。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時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隨母親姓。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種血緣關系,是家族基因的延續。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是女字旁。顯然,姓所標志的血緣關系最早是由女性來確定的。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便是姓產生時的社會背景。

    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到了伏羲氏族社會時期,隨著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系,并散居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為了相互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便要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樣就產生了“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稱號,“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不同支系。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同一個氏族的男女不能結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別婚姻”的作用。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國語·周語》記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由此可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秦漢以后

    姓和氏合二為一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當嚴密,成為宗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禮不娶同姓”被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通志·氏族略》記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也就是說,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但姓與氏都是貴族才有權使用的稱號,沒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們統一以其職業稱呼,如庖丁是對姓丁的廚子的稱呼、優孟是指姓孟的俳優等。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并漸漸合二為一。《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更將姓氏混同成一個概念。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其中甚至出現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實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敬”姓歷史上

    曾兩度改“茍”姓

    至于敬姓改“茍”姓等改姓的尷尬,則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避諱現象。古代避諱的規矩很多,據起迄年代與《春秋》相同的《公羊傳·閔公元年》記載:“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被迫改姓大多是為避禍或避皇帝的名諱。商紂王時期的比干原本姓子,被害后他的兒子為避禍就在子后加了個“小”字,改姓孫;司馬遷遭受宮刑后,他的兒子有的在馬前加了兩點水,有的在司字的左邊加了一豎,改成了姓馮或姓同……

    因避皇帝名諱而改姓的更是屢見不鮮,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在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中曾列舉出不少:“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莊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因避西楚霸王項籍的名諱,姓籍的改為姓席;因避漢明帝劉莊的名諱,姓莊的改為姓嚴;因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姓師的改為姓帥……此外,還有因避漢宣帝劉詢的名諱,姓荀的改姓孫;避漢文帝劉恒的名諱,姓恒的改姓常;避漢哀帝劉欣的名諱,姓欣的改姓喜;避漢哀帝父親劉慶的名諱,姓慶的改姓賀……

    其中,歷史上姓“敬”的人家遭遇的改姓風波最為曲折,后晉滅亡后,為避石敬瑭的名諱改成“茍”姓的家族大多改回 “敬” 姓,可是到了宋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的名諱,又不得不再度改成“茍”姓。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2014-08-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