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姓氏書與姓氏學

2014/7/9 16:20:51 點擊數: 【字體:

隨著姓氏的產生、發展與演變,一些文獻中開始出現談論姓氏的內容,姓氏之學逐漸興起。先秦時的《左傳》、《國語》及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等書,都涉及到一些姓氏起源問題,但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當首推由戰國時史官所撰的《世本》!妒辣尽酚淈S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內容,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馬遷的名著《史記》,曾采摭它的資料,兩漢學者如班固、劉向、王充、鄭玄、趙岐諸人,亦多所稱引。此書在唐代因避李世民名諱曾改稱《系本》,且已有殘缺,至宋末散佚,但猶有傳者。清代中葉以后,輯佚之風大盛,從事《世本》纂集工作的,不下十余家,留存下來的共有八種,1957年由商務印書館合印成《世本八種》。這八種大體按時間先后排列為:王謨輯本,孫馮翼輯本,陳其榮補訂孫本,秦嘉謨輯補本,張澍萃集補注本,雷學淇輯本,茆泮林輯本,王梓材撰本(《世本集覽》)。其中,王梓材撰本意在創作,不欲恢復《世本》之舊觀,而且正文未刊,屬于另外一個類型。其余七種,篇目大致相同,以秦本最為賅備;引書之謹嚴,以茆本為最,雷本次之;成書最早的是王謨本,孫本成書亦早;陳本只對孫之蕪雜稍加整理,增補無多;各本中較為遜色的是張澍本!妒辣尽分械摹妒闲掌罚呛笫姥芯啃帐系闹匾獏⒖假Y料之一。

漢代,中華姓氏體系已基本上確立,姓氏被列入學者的議題,并有專著問世。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急就篇》,也稱《急就章》,為蒙童識字課本,共2016字,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開頭六句是:“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勉力務之必有熹。請道其章。”接著是敘述姓名的正文,為三言詩形式:

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

周千秋,趙孺卿。爰展世,高辟兵。

鄧萬歲,秦妙房。郝利親,馮漢強。

戴護郡,景君明。董奉德,桓賢良。

任逢時,侯仲郎。由廣國,榮惠常。

烏承祿,令狐橫。朱交便,孔何傷。

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伊嬰齊,翟回慶。畢稚季,昭小兄。

柳堯舜,樂禹湯。淳于登,費通光。

柘溫舒,路政陽;羰m,顏文章。

管財歷,偏呂張。魯賀喜,觀宜王。

程忠信,吳仲皇。許終古,賈友倉。

陳元始,韓魏唐。液容調,柏杜楊。

曹富貴,尹李桑。蕭彭祖,屈宗談。

樊愛君,崔孝讓。姚得賜,燕楚莊。

薛勝客,聶干將。求男弟,過說長。

祝恭敬,審母妨。龐賞贛,來士梁。

成博好,范建羌。閻歡欣,寧可忘。

茍貞夫,苗涉臧。田細兒,謝內黃。

柴桂林,溫直衡。奚驕叔,邴勝箱。

雍宏敞,劉若芳。毛遺羽,馬牛羊。

尚次倩,丘則剛。陰賓上,翠鴛鴦。

庶霸遂,萬段卿。冷幼功,武初昌。

褚回池,蘭偉房。減罷軍,橋竇陽。

原輔輻,宣棄奴。殷滿息,充申屠。

夏修俠,公孫都。慈仁他,郭破胡。

虞尊偃,憲義渠。蔡游威,左地余。

譚平定,孟伯徐。葛轗軻,敦倚蘇。

耿潘扈,焦滅胡。晏奇能,邢麗奢。

邵守實,宰安期。俠卻敵,代焉于。

司馬褒,尚自于。陶熊羆,解莫如。

樂欣諧,童扶疏。痛無忌,向夷吾。

閎并欣,竺諫朝。續曾紀,遺失余。

姓名訖,請言物。

在這134句三言詩中,除最后兩句是告訴讀者寫姓名的內容已經完結、下面要轉入“言物”外,其余都是寫人的姓、名或字的。每句三字中,有的首字為姓,二三字為名字;有的前二字為復姓,后一字為名;有的三字都是姓;有的含糊不清,難以辨別是名還是姓。粗略計算,大約列舉有二百多個姓。雖未敘述這些姓氏的來源,但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常用姓氏的資料。東漢初年,班固等人編撰的《白虎通義》,記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觀經學辯論的結果,其中專門討論了姓氏問題,但沒有列舉當時的姓氏數。東漢末年,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都收錄了當時的數百個姓氏,并簡要地敘述了其來源;同時,對姓氏起源理論有所發展,而且兩書的提法基本一致。在此之前,春秋時的《左傳》記述姓氏來源有五種,即鄭樵《通志·氏族略序》所云:“左氏所明者,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謚、以官、以邑五者而已。”王符、應劭將姓氏來源擴大為九種,即:或氏于號,或氏于謚,或氏于爵,或氏于國,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職。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選用官員非常講究家庭出身,必須查考家乘譜牒,因而姓氏族譜和家譜成為地主官僚保持門閥的工具,與姓氏專著并行于世。晉代,傅余頠撰有《復姓錄》,賈弼撰有《姓氏簿狀》。南朝時,宋何承天撰有《姓苑》,齊王儉撰有《姓譜》,梁王僧孺撰有《百家譜》,徐勉撰有《百官譜》。北齊魏收撰有《魏書·官氏志》。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意欲造成以唐宗室和親近大臣為主體的新士族集團,以便于統治,于是命大臣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孤德棻等人編撰《氏族志》。為此,高士廉等人在全國范圍廣泛收集士族家譜,依據史書辨別真偽,考證世系,于貞觀八年(634年)將所得85郡398姓的資料寫成《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上奏唐太宗,經批準后作為修志的依據。貞觀十二年書成,又按照李世民的指示進行了一番修改,定名為《大唐氏族志》,共100卷,列293姓、1651家,將士族姓氏等級定為上上至下下共9等,從而造成一個以宗室為首,功臣、外戚和關中士族為重要輔佐,山東和南方士族為次等輔佐的新的統治集團。由于官方提倡,姓氏之學盛行,姓氏著作接連不斷出現,如柳沖著有《大唐姓系錄》,韋述著有《開元譜》,柳芳著有《永泰譜》,張九齡著有《姓源韻譜》,李林甫著有《天下郡望姓氏族譜》,林寶著有《元和姓纂》,顏師古為史游的《急就篇》作注等!对托兆搿芬宰谔茟椬谠湍觊g(806—820)而得名,內容先列皇族李氏,余依唐韻二百六部排列各姓,每韻之內,以大姓為首,每姓各載其來歷和各家譜系。據作者自序稱,是奉相國趙公之命,“因案據經籍,窮究舊史,諸家圖牒無不參詳,凡二十旬,纂成十卷”,可見作者在論述姓氏時是經過了一番考證的。此書共收1520姓,是我國中古時期一部重要的姓氏學專著,對后世頗有影響,如南宋鄭樵作《氏族略》、鄧名世作《古今姓氏書辨證》均曾援引其文。原書在宋代已有散佚,今本系清人孫星衍、洪瑩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出的。

從宋代開始,研究姓氏的人越來越多,姓氏著作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對姓氏理論有新的發展。宋初問世的蒙學課本《百家姓》,以集姓氏編成四言韻語,其數有百而得名,通行本共472字,雖無文理,但因便于誦讀,流傳千年而不衰。書無編者姓氏。據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載:“如市井所印《百家姓》,明清(即作者)嘗考之,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云‘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指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國末代王錢俶)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吳鄭王’,皆武肅(指吳越國開國王錢镠)而下后妃。”南宋鄭樵綜合歷代史料編著的《通志》,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成,其中的《氏族略》為作者用力之作,也是本書的精華!妒献迓浴饭彩珍洕h族及少數民族姓氏2368個,比《元和姓纂》多848個,創姓氏書收錄姓氏數之最;同時,系統地論述了姓氏的發展、演變,總結了歷代姓氏書的得失,并對姓氏來源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類。鄭樵認為,南宋以前的姓氏書,大概有三種:一是論地望,以貴賤為主;一是論聲,按韻分類;一是論字,以偏旁為主。然而,“貴賤升沉,何常之有?安得專主地望;以偏旁為主者,可以為字書;以四聲為主者,可以為韻書,此皆無與于姓氏”。所以,他提出新的理論,并明確地將“得姓受氏者”分為32類,即: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鄉為氏,以亭為氏,以地為氏,以姓為氏,以字為氏,以名為氏,以次為氏,以族為氏,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兇德為氏,以吉德為氏,以技為氏,以事為氏,以謚為氏,以爵系為氏,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以名氏為氏,以國爵為氏,以邑系為氏,以官名為氏,以邑謚為氏,以謚氏為氏,以爵謚為氏,代北復姓,關西復姓,諸方復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這樣分類,盡管顯見偏于繁瑣,且有不少生澀難懂之處,但畢竟是發展了前人的理論,對后世的研究者也頗有參考價值。與鄭樵同一時代有個鄧名世,潛心研究經史,留意姓氏之學,于北宋末開始撰寫《古今姓氏書辨證》,并由其子鄧椿于南宋紹興中期補成。此書共收錄姓氏2101個,以《左傳》、《國語》所見姓氏為主,按詩韻分部,于《風俗通義》以下有關姓氏的著作,取其長而辨其舛誤;又以宋代《熙寧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譜》二書互為參校,證辯頗為詳明,是考證古今姓氏的專著,被評者稱為“參訂得失,無一字無來處”。原書久佚,今本系清乾隆時自《永樂大典》中輯出。宋代的姓氏專著還有:北宋邵思的《姓解》,用文字偏旁分類法,分170門,收錄2568姓;《宋史·藝文志》史部譜牒類著錄《千姓編》一卷,以撮取千姓而得名,卷末云“嘉佑八年(1063年),采真子記”;北宋孔宗翰修《闕里世系》(“闕里”指孔子故里,“世系”指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統)一卷;北宋吳達老撰《帝王系譜》一卷,內容自漢迄五代后周顯德年間,每代皆有簡要評語;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永邦先撰《群史姓纂韻譜》六卷,錄史書中姓氏,注明出處;南宋紹興末年由丁維皋所撰《皇朝百族譜》四卷,收錄123姓,詳列其源流;南宋嘉定己巳(1209年)由章定所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六十卷,列1189姓(其中單姓1121,復姓68),按韻排纂,先敘述源流,再列歷代名人言行,記述頗詳;南宋王應麟所撰《姓氏急就篇》,仿西漢史游《急就篇》體,將姓氏連貫成章,以便記誦。其它一些書中,也有許多關于姓氏方面的內容,例如:太平興國年間(976年到983年)由樂史編著的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于若干州下記有郡姓和郡望,共列75郡、358姓;成書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由陳彭年、邱雍等人奉詔重修的韻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在許多字的注解中,列舉有姓氏的起源及郡望資料;由北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撰,成書于嘉佑五年(1060年)的《新唐書》,在《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中,論述了皇族李氏及98姓宰相、兩姓“三公”的姓氏來源及世系;南宋羅泌所著論述我國傳說時期史事的《路史》,有不少內容涉及到姓氏起源。

元代的姓氏書,主要有二:一是陳元靚編撰的《蒙古新字百家姓》,所用蒙古字,是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國師八思巴所造之國書,即當時的蒙古新字;一是《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二十二卷,無編撰人名氏,以天干十字分集,每集二卷,依《廣韻》次第以四聲分隸各姓,末二卷為復姓,每姓俱引史傳人物,摘敘大略,有的于姓末別附女德、婚姻等故事.。

明初洪武年間,吳沈等據戶部黃冊等所編的《皇明千家姓》,以朱姓居首,四字一句,約為韻語,共收姓1968個,推廣一時,但沒有留傳下來。楊信民所撰《姓源珠璣》六卷,約成書于明宣德、正統年間,以洪武正韻分隸諸姓,各系古之名人于姓下。嘉靖進士陳士元,撰《姓匯》四卷,收2500余姓;后又泛采史牒姓氏,依韻目編次,共收單姓、復姓3625個,撰成《姓觽》十卷。他認為姓氏諸說,紛如亂麻,非觽(音xī,古代用骨頭制的解繩結的椎子)不能解結,故名《姓觽》。嘉靖年間,楊慎撰有《希姓錄》;萬歷舉人夏樹芳,因見楊慎《希姓錄》,“少所見多所怪,乃廣其書”,編撰《奇姓通明》十四卷,搜錄忠孝節義、潔行芳跡之奇人奇事,傳以姓之不常見者。明萬歷中由凌迪知輯撰的類書《萬姓統譜》,全稱《古今萬姓統譜》,一百四十卷,附《歷代帝王姓系統譜》六卷,《氏族博考》十四卷;以古今姓氏分韻排列,每姓下依時代先后輯錄歷代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跡,為檢查人名的工具書。明末人廖用賢,匯編自周、秦至南宋人小傳,仿照《萬姓統譜》體例,以韻為綱,以姓為目,撰成《尚友錄》二十二卷。明代還有陳湘的《姓林》五卷及托名李日華撰的《姓氏譜纂》七卷等。

清代有一部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古今圖書匯編》,康熙中陳夢雷等輯而未刊行,世宗命蔣廷錫等重輯,雍正四年(1726年)以銅活字排印,僅印64部。全書一萬卷,目錄四十卷,分六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第三編為明倫編,其中的“家范典”、“氏族典”,輯有姓氏來源及名人事跡,內容繁富。康熙時,還編有一本《御制百家姓》,以“孔”姓居首,滿漢對音,并于每姓后標注郡望。汪輝祖(1730~1807)撰有《史姓韻編》六十四卷,收錄二十四史記載之人,以列傳標名者為主,酌收傳主的先人后裔及其它重要人物,分姓匯錄,依韻編次,每人注明見于何史何傳,遼、金、元三史人名有漢字譯音,另為一卷,是我國較早的具有索引性質的工具書。張澍(1776——1847)撰有《姓氏尋源》四十五卷,收錄姓氏4053個,考查諸姓起源,博采群書,依平水韻編次,改正歷代姓氏書的一些錯誤。清代的姓氏專著還有:康熙時崔冕所撰《千家姓文》一卷,收錄1006姓,聯屬其文;雍正時熊峻運所撰《氏族箋釋》八卷,收錄468姓,以文義別為纂次;乾隆時周春所撰《代北姓譜》;嘉慶時任若海所撰《太平圖話姓氏綜》;陳廷煒所撰《姓氏考略》;單隆周所撰《希姓補》五卷,系補充明代楊慎《希姓錄》之作,仍以四聲編次,每韻先列原編,次列增補之姓;署為“禾川南里松山逸叟潁侯氏撰”的《歷朝人物氏族會編》十卷;黃本驥所撰《姓氏解紛》;李繩遠所撰《姓氏譜》六卷,實系抄錄明代的《萬姓統譜》而成。此外,還有根據宋初的《百家姓》改編的《增廣百家姓》和《重編百家姓》數種, 以及有關姓氏的其它一些著作。

現代,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姓氏著作更是層出不窮,式樣繁多,內容翔實。綜合性的姓氏書主要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貴姓何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尋根》,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大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楚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南蠻源流史》、《東夷源流史》、《炎黃源流史》、《夏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秦趙源流史》,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文化大博覽》,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起源》,中國華橋出版公司出版的《百家姓溯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新百家姓》,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姓氏詞典》、《中原尋根—源于河南千家姓》,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原古國源流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百家大姓源流》、《新編百家姓》等等。一姓一冊的專著,主要有:三環出版社(或海南出版社、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出版的“中華姓氏通書”,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華夏姓氏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尋根探秘”,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書系”、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書庫”等。

綜上所述,我國的姓氏書肇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數量由少到多,內容由粗到精,形式由比較單調到多樣化,至今已是五彩繽紛,蔚為大觀。

研究中華民族的姓氏,是一門科學,我們稱之謂“中華姓氏學”。這門科學,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地名學、人名學、語言學、文字學、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藝文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門邊緣學科。由于中華姓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發展、演變與地理分布,伴隨著民族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對它的探討與研究,需要運用多邊科學知識,因此,又可以說中華姓氏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研究難度較大的一門學問。古代有不少文人學士,在姓氏研究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或搜羅姓氏,連綴成篇,流傳社會;或征引文獻資料,考證姓氏來源;或歷述姓氏世系,匯集名人業績;或分析得姓受氏情形,予以歸并分類,都對中華姓氏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但是,由于時代的、階級的、知識的局限,他們的研究成果,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考證欠準確,有的論述不夠系統,有的過于龐雜,有的失之簡單,有的互相抵牾,有的訛誤疊出,還有一些帶有明顯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印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前幾十年,姓氏學不為人們所重視,沒有從事姓氏研究的專業人員,也基本上見不到姓氏著作。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社會上出現了尋根謁祖熱,中華姓氏學應時因勢而重新崛起。開始階段,姓氏研究人員廖廖無幾,姓氏著作甚少,后來,治這門學問的人不斷增加,姓氏著作也越來越多。今人與古人相比,研究姓氏有更多的優越條件:一是有明確的目的和指導思想,即從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出發,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研究,為振興經濟服務;二是具有更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如歷史、地理、現代科學技術等;三是占有更豐富的資料,如歷代姓氏著作、方志、家乘譜牒等;四是有現代化的研究手段,如運用縮微卡片柜或電子計算機匯集、儲存資料,進行考古發掘以為姓氏發源地左證等。凡此種種,都是古代的姓氏研究者所無法企及的。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當代的姓氏研究水平,遠遠高于古人,研究成果漸趨全面、系統、準確、翔實。綜合性的研究,一般都注意廣泛搜羅姓氏,在“全”字上下功夫;然后研究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總結姓氏形成、發展、演變的規律,對其來源進行科學的分類;為了便于檢索,一些姓氏著作運用漢語拼音,附列了以音節為序的索引。具體到某一姓的專題研究,也大都能弄清其來龍去脈。此類書籍,大體上包括這樣幾項內容:1.姓氏起源,即論述此姓源于何時、何地、何族、何人,是怎樣形成的;2.播遷與演變,即此姓繁衍與發生變化的情況,分出多少支脈,有何郡望,何時外遷何地,何時遷往海外;3.名人業績,即此姓歷代名人事跡及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4.家族文化,如家乘譜牒、歷史事件、文化遺跡、獨特習俗等;5.現狀,包括人口數量、地理分布、宗親組織設置及活動情況等。這些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在各個方面對中華姓氏學起到了充實內容、完善理論的作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華姓氏網(2011-12-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