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準確的鑒定涉及各種因素。“瓷器鑒定在技術上層次已經很高,玉器有材質、工藝等標準,最復雜的是書畫,無法歸類和標準化。”甘學軍說,某一個地區對某一個東西更熟悉,準確率相對較高是很正常的。
除了鑒定本身遇到的難題之外,從事文物藝術品經營、出版及鑒定工作20多年的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說:“文物鑒定問題實際上是在不同層次、不同語境下、不同維度上發生的一個問題。”
另一個角度是拋棄社會功利目的的學術研究,“這個就必須較真,到底是不是真的,學術研究還允許翻盤,今天說是真的,明天說是假的,后天又有了新證據說是真的,來來回回翻盤都可以。學術鑒定是不斷趨向于真理,還原歷史的真相。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否定之否定。”
劉尚勇說,“學術鑒定,基本上可以總結為鑒而不定,一直在鑒定,但是永遠定不下來,因為學術允許百家爭鳴。比如故宮收藏的所有名畫都被人質疑,但質疑不可怕,名作仍然是名作,絲毫不影響其價值。張伯駒向故宮捐贈的‘中國第一帖’《平復帖》,無論學術上怎么爭論,它依舊是國寶。”
●是否要對鑒定者進行認證
現實中,文物鑒定難以在商業化和文物保護之間平衡,在巨大利益糾葛之下,假文物被鑒定為真、真文物被鑒定為假的荒誕實例屢有發生,且利益勾兌層出不窮。
2003年,故宮博物院與嘉德拍賣行協議,以2200萬元購買了一幅有爭議的書法作品《出師頌》。《出師頌》自唐朝以來,一直流傳有序,1945年后失落民間,2003年7月突然在中國嘉德2003年春季拍賣會上亮相,引起業界軒然大波。8月21日,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肖燕翼公開承認,他和嘉德拍賣行周末拍賣部的肖洋是父子關系,輿論一時更加質疑故宮此次收購存在暗箱操作。
2003年8月22日,故宮博物院舉行《出師頌》學術研討會,時任財政部教科文司文化處處長王家新對收購價格、收購理由和收購程序等作出詳細解釋。關于收購程序,王家新介紹,首先是故宮給文化部、財政部、北京文物局打報告,接著由專家對原件進行鑒定,判斷評估其價格,后來動用了國家優先購買權從嘉德拍賣公司購得。雖然有澄清,但《出師頌》收購風波已然使得外界對于文物鑒定的權威性產生了懷疑。而大量鑒寶類電視節目的誕生,更是將文物鑒定推上了風口浪尖。
由于拍賣市場的快速發展、全民收藏熱的襲來等,文物鑒定不斷受到商業利益的沖擊,被疑為早已走上為商業背書的歧路。
而民間鑒定機構和專家產生背后,是洶涌的民間藏品的鑒定需求。目前國內最權威的文物藝術品鑒定機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要從事博物館的藏品鑒定和司法鑒定。
“市場有這么多需求,公立的學術機構中的學術資源和專家應該更多地跟社會大眾的需求結合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應該關門。既然拒絕民間鑒定,就應該為社會提供規范的高水準的服務。”甘學軍說,此外,政府應該制定行業規范和規則,把鑒定的流程和責任確認下來,“不過,政府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去認定某機構某人有鑒定資格,否則出了問題,和現在的區別就是公眾對市場的抱怨轉化為對政府的抱怨,這樣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政府搞認證既是越俎代庖,也是不切實際、沒有意義、適得其反的做法。”【原標題:文物造假與鑒定黑幕大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