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這位在宋徽宗時代任書學博士、并被當時宰相蔡京稱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大書畫家和書畫鑒別家、收藏家,竟是一個書畫作偽的高手。
米芾最拿手的是臨摹古帖,并以幾乎亂真的臨摹作品換取別人珍藏的真品。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里說:“米老酷嗜書畫,嘗從人借古書畫自臨,并以真、贗本歸之,俾其自擇,而莫辨也。”像這樣的行徑并非一次。
米芾對自己以書畫作偽騙人的行為并不隱諱,他自己也承認過。如,他在漣水時,有人向他推售戴嵩畫的《斗牛圖》,米芾向推售人要求先把畫拿回家仔細看看再說。過了幾天,米芾將自臨的《斗牛圖》還給售畫人,不料被售畫人看出破綻,說那幅畫牛眼的瞳孔中有牧童影像,米芾交還的這幅沒有,弄得米芾非常尷尬,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米芾書畫作偽,并不是謀取金錢方面的利益,而是酷愛收藏,才采取這種不道德的手段。然而,使他沒有想到的卻是,由于他水平之高幾乎亂真,這些臨摹作品流傳到社會后,便造成某些書畫珍品真假難辨的混亂局面,有時甚至鬧出笑話。如米氏《畫史》記載有這樣一件事。米芾曾經臨摹過王獻之的一卷法帖,流傳至常州一個讀書人手中,不知是何人拿來作為廢帖裱褙,送給了沈括。有一天,林希會、章、張詢、沈括和米芾在甘露寺凈名齋展示各自收藏的珍品。等沈括展開“王獻之的法帖”,米芾一驚,大聲說:“這是我的作品呀!”沈括聽后勃然大怒:“我收藏好長時間了,怎么會是你的作品?”米芾笑著說:“此帖雖在你手中,難道我就認不出是我的作品嗎?”
從米芾作假的事例中,我們得到啟發:人無完人。對名人我們也要全面地、辯證地看待。其長處我們要給予充分肯定,缺點也要指出,以警戒后人。秋書【原標題:米芾緣何書畫作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