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古村千年傳 三官三難羞孔子
大銅器在西平、郟縣、許昌等地流行,而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的大銅器則尤有特色,其起源于清代的祈雨儀式,跟儀封的往昔繁榮也不無關系,它有著300年的歷史傳承,也有著不同凡響的各種絕藝。
孔子兩次路過這個村,出西平縣城向西一二十公里,即是楊莊鄉的儀封村,西平大銅器就發源在這里。雖不是鄉政府所在地,但一條長長的街道和琳瑯滿目的商店,還是顯示出這個村莊街鎮的規模。據儀封村村民李子亮介紹,儀封村歷史相當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儀封就形成了村落與集鎮;而在周代,諸侯國在儀封設立了管理和守護邊疆的官吏“封人”。最讓村民津津樂道的,則是孔子與這個村莊的關系。據《史記》記載:孔子61歲時從蔡國前往葉國接受葉公的問政,曾路經儀封;當年返回時,也經過了儀封。兩次路過儀封,孔子均在儀封西北風景秀麗的萬泉河畔設壇講學,管理儀封的官吏“封人”特意拜見了孔子。此事在論語中得到體現:“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王三官三難孔夫子與史籍的記載不同的是,儀封民間流傳的“王三官三難圣人”的傳說更加有趣:孔子和弟子們前往葉國,路過儀封鎮北側萬泉河東關時,看到一群十來歲的孩子正在路中央堆土筑城墻玩,馬車到了跟前,孩子們依舊筑城,并不肯讓路。
孔子見狀,遂下車自報家門,并恭敬地施禮請求孩子們讓路。一個叫王三官的孩子看了看孔子,指著自己剛筑好的城問:“聽說你孔老夫子很有學問,請問是城讓車呢還是車讓城?”孔子回答不出。適逢對面河灘上有一只正吃草的牛叫了一聲,嚇得一群鵝亂叫著逃向水中。王三官于是又問:“牛的個子那么大,為啥叫的聲音沒有鵝大呢?”孔子笑著回答說:“鵝的叫聲大是因為鵝的脖子比牛的脖子長。”王三官眨巴眨巴眼睛問:“青蛙的脖子那么短,為啥叫的聲音也挺大呢?”這下又難住了孔子。王三官又給孔子出了最后一道難題:“很多樹木一到冬天就落葉,為啥柏樹不落葉呢?”孔子想了想回答說:“柏樹不落葉是因為柏樹的葉子小的緣故。”王三官反問道:“那竹子的葉子也不小啊,為啥也不落葉。”這又將了孔子一軍。
大銅器有一千四百年歷史
這故事聽起來有滋有味,讓我們從側面了解到,這并非一個簡單的村莊。據李子亮講,以前,在孔子講學的地方,曾經有一座“封人見圣祠”,傳說在各朝各代,香火都很旺盛;尤其是在孔子生日當天,當地的州官縣官都要來這里祭拜孔子,人們還在這里建造了華嚴寺、玉皇閣、中岳行宮等。有孔圣人坐鎮,加上官員的重視,儀封不想繁榮也沒有辦法。據記載,到明代中葉,儀封的商業已經很發達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儀封商業達到鼎盛時期,山陜及省內客商云集,資本達萬兩白銀以上的商號就有48家。商業的繁榮帶來文化的繁榮。《西平縣志》記載,在清朝初年,儀封已有豫劇及曲劇戲班,后來又建立了越調戲班和鑼戲班、卷戲班等。西平大銅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西平縣文化局副局長朱滿良介紹,西平大銅器應該屬于隋唐燕樂遺音,算下來,應該有1400年的歷史。興于隋唐源于漢根據《隋書•音樂志(下)》記載:“鐃鈸其圍數寸,隱起如浮漚,大者謂之鐃,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