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6日,“河南省副省長王菊梅輕點鼠標,2006年高考河南一批本科錄取工作正式啟動。”
這是現代書生的“黑色七月”,“是最好的七月也是最壞的七月”。古代文廟書生的“黑色七月”叫“秋闈”,是每三年一次、陰歷八月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舉人考試,當年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秀才“秋闈”的壓力大不大,看看《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的悲劇就知道了。
文廟與教育與考試有著天然的聯系,即便是1905年“立停科舉”,全國很多文廟被改作了學校,用另一種方式延續了文廟的“官學功能”,只是不再祭祀孔子。
不再被祭祀的孔子,曾被淡忘得十分徹底。事實上,孔子的偉大,不僅是創立了被后世統治者極力推崇的儒學,更重要的是他在2500多年前就首開私人講學之風,總結出一套對后世教育有普世意義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深具永恒價值。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曾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在人類社會教育史上開創性的貢獻、巨大的成就和持久的影響力,使他成為全世界公認的偉大導師。耐人尋味的是,“在偉大的人類導師中,孔子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看到神示的人,唯一一個不說自己是某一神圣力量使者的人,唯一一個任何時候都不聲稱受到了來自上天啟示的人。”這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房龍對他的評價。
“讀經回潮”“國學復興”,使孔子和儒學重回人們的記憶之中,使儒學的重要載體文廟的文化價值再度彰顯,成為繼革命教育之后的一個新亮點——傳統文化教育的場所。記者調查得知,目前全國多家文廟都開始打傳統文化牌,河南的文廟也不例外,鄭州文廟選定省內一家以推廣“國學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為合作對象,共同開發“前廟后學”傳統式學堂,力圖把文廟打造成“國內最大、最扎實的國學交流基地”。2006年同升“國保”的河南四文廟無不試圖打文化旅游牌,郟縣文廟設想利用“學宮故地”復禮,已開始祭孔。太康文廟一直想把自己和淮陽的一些文物勝跡“捆綁銷售”。洛陽的河南府文廟正在花大力氣修復,要把它打造成洛陽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一個亮點。汝州文廟也在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
歷代不斷復修
文廟憑“物質外殼”重回記憶
1995年,一位人類學家給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楊念群講了一個故事:甘肅一個村子里有一座文廟,二十世紀50年代修水庫時被拆除了,80年代一些老人憑著記憶把它修復,修復這個空間所發生的許多事情,就像是不斷通過喚起歷史,以抗拒殘酷現實的過程,并由此實現了生命的一個完整循環。
所有能夠留存下來的文廟,幾乎都經歷過不斷復修的命運。最為奇特的是,每次復修都固守于原址上,為了守住所謂“風水”和“文脈”,在一代代復修者看來,這是根本。歷史沿革和古跡建筑都是形式,因為歷代的復修并不是“修舊如舊”,現代文物保護才有這種理念。歷代的復修是唐朝按唐朝建筑規范修成唐朝的樣兒,宋朝修成宋朝的樣兒,文廟能夠固守的,“文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