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早晨,太陽灑在王屋山上。我信步來到陽臺宮前,一推開那扇厚厚的大門,就被眼前的景象所沉醉——
院子里,斜對著大門的那顆高大的千年菩提樹,枝繁葉茂,金色的陽光從繁密的枝葉間穿過,照在地磚上;翠綠的樹葉,映襯著一簇簇白塔一樣的菩提花,更顯雍容典雅。樹下,一位老者正揮動著手里的掃把,打掃著滿地的落花。
這,難道就是李白筆下的“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嗎?
陽臺宮全稱“大陽臺萬壽宮”,是王屋山著名的“三宮”之一。菩提樹學名七葉樹,春華秋實,花為白塔狀,果實成熟后可結串做念珠用。菩提樹被稱為佛樹,是佛教的象征。那么,為什么象征佛教的樹卻栽在道教宮觀里呢?
說來話長,這里面還有一段關于佛道之爭的故事。唐朝時崇尚道教,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曾先后將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召至京城,倍加賞賜,唐玄宗李隆基還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命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陽臺宮建成后,唐玄宗御題匾額“寥陽殿”,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一時朝野震動,自此道風大盛,王屋山也就成了全國的道教中心。
到東漢初年,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后,在洛陽修建了白馬寺。之后佛教迅速發展壯大,當時許多道教宮觀甚至被佛寺侵并。司馬承禎倍感壓力,擔心王屋山的道教宮觀會不斷被佛寺取代,就和和玉真公主一起,親手在陽臺宮中栽下了一顆菩提樹,意為道教寬宏大量,表達了佛教與道教的共和之意,這顆菩提樹至今也有千年之久。不過,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棵菩提樹并不在陽臺宮的中心線上,而是在中間偏東的位置,這也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例證。
站在這顆千年菩提樹下,你不能不感嘆陽臺宮的大度和包容。其實,我們的生活之中,夫妻之間、兄弟姊妹親戚之間、朋友同事之間,只要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包容是一種美德,包容是一世的修行。
時間還早,除了掃地的老者,只有我一個悠客。漫步在這千年宮觀之中,恍如穿越到了大唐盛世;撫摸著門框窗欞,就如撫摸著一段歷史,突然就有了一種悠然世外的感覺。
來王屋山的次數越多,越感覺到王屋山是一本厚重的書,陽臺宮里的每一個瓦片,每一塊灰磚,都飽含著一段歷史和故事。要想讀透這本書,豈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也只是悠悠逛逛,感慨一番,過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