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觀是我國唯一現存集宮、廟、衙署三體合一的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嘉應觀集古代官式建筑藝術之大成,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構件之精美,保存之完整,黃河沿岸的廟宇幾無出其右者,有“黃河故宮”的美譽。觀內供奉的河神均為彪炳史冊的歷代治河功臣,蘊含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嘉應觀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這個有著近300年歷史的著名古跡,正在成為武陟的一張美麗的人文名片。
“黃河故宮——嘉應觀!”
每天早晨七點,當中國觀眾打開電視機,收看中央電視臺一套和新聞頻道并機直播的新聞節目“朝聞天下”時,就會聽到這句精美的廣告詞,看到這個微縮版的北京故宮。
伴隨著這句廣告詞,位于中原腹地武陟縣、充滿人文色彩的嘉應觀,已經成為天下旅游者、觀光客來河南觀光旅游的目的地之一,成為人們游覽黃河,了解母親河燦爛歷史文化的必選之地。
以文化旅游提升武陟知名度和競爭力
開發嘉應觀,宣傳嘉應觀,讓天下更多的人來嘉應觀參觀,來武陟旅游、投資,是武陟縣委、縣政府新時期發展經濟,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旅游立縣的一個重要舉措。
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跨行業的朝陽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對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徐光春書記不久前在談到旅游文化產業時指出,要把旅游立省的決策部署變成工作實踐,把文化旅游更加緊密、更加融洽、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不斷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力和活力。他強調,如果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里缺少了文化旅游這方面的內容,那就是一個不完整的發展規劃,是一個不健全的發展規劃,是一個不科學的發展規劃。
武陟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科學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特別是文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完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而要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文化旅游更加緊密、融洽、有效地結合起來。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沒有文化,旅游將無法開展,人如果沒有思想和精神,也就失去了旅游的意義。但是文化也需要借助旅游來加以推廣、來加以傳播、來加以繁榮。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因旅游而生動活潑,旅游因文化而豐富深刻。
武陟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與省會鄭州隔河相望,是焦作市的南大門。武陟歷史悠久,擁有深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史載:武陟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武陟縣。境內除了有聞名世界的嘉應觀,還有與西安法門寺塔齊名的始建于唐代的佛祖真身舍利妙樂寺塔,明清佛道合一的千佛閣等名勝古跡。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多處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使武陟毋庸置疑地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山濤,明代禮部尚書何塘,三代帝王之師李堂杰,清代五部尚書毛昶熙等歷史名人的故里都在武陟。
近年,武陟縣在快速推進工業經濟發展、壯大現代化農業規模、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同時,大力繁榮發展第三產業,培育發展新的亮點。他們高度重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創新體制機制,形成了適宜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濃郁的環境氛圍和機制保障。目前,他們正積極創建嘉應觀4A景區,加快推進黃河文化園開發,建設觀光農業園。不久,一個“黃河風景名勝區——渠首——嘉應觀”的精品旅游線路,將成為省會鄭州和周邊城市居民,以及國內外赴河南、焦作觀光者休閑旅游的首選,也成為武陟一個響當當的旅游文化品牌。
成績是喜人的。來自焦作市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第一季度,武陟縣接待游客26.16萬人,同比增長25.47%,門票收入72.32萬元,同比增長26.1%。
一座蘊含豐厚人文色彩的宮殿
嘉應觀是我國唯一一座集宮、廟、衙署三體合一的記述治黃史的廟觀,有萬里黃河第一觀的盛譽。嘉,為美好祥瑞之意;應,為天意報應,“嘉應”二字反映著人們對黃河安瀾的向往,意味著上天為武陟帶來平安美好,帶來和諧發展。
嘉應觀俗稱廟宮,實為淮黃諸河龍王廟。位于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楊莊村南,與邙山游覽區隔河相望。偏東近京廣鐵路上的黃河大橋,偏西是雍正皇帝頒布修造的“御壩”,正南是毛澤東主席視察過的人民勝利渠渠首閘。
嘉應觀為仿故宮敕建的清代建筑群,占地140畝,現有建筑249間,分南北兩大院,遠遠望去,建筑群翅檐飛空,樓閣殿宇鱗次櫛比,紅墻碧瓦交相輝映,觀內古樹參天,回廊通幽,觀中傳出的暮鼓晨鐘令人心馳神往。北院布局嚴謹對稱,為祭祀河神、巡河行宮建筑群。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嚴殿、中大殿、恭儀亭、禹王閣。兩側對稱有掖門、御馬亭、鐘、鼓樓、更衣殿、東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道、道臺衙署。
嘉應觀建筑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筑藝術之大成,巧妙地運用木雕、石雕、磚雕、高浮雕、鏤雕、陰刻等不同技法,建筑構件精美,規模宏大,有“黃河故宮”之美譽。
據武陟縣志記載:“嘉應觀在二鋪營村東,雍正初年,以黃河安瀾,奉赦建,規模壯麗,有銅碑刻。”康熙末年,黃河四次在武陟境內決口。雍正元年(1723年),又決馬營口,洪水逼京,淹天津,成清王朝心腹之患。為治黃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總督率兵堵口、修壩,親臨河防搬石。為祭祀龍王,封賞治河功臣,口堵壩成時,雍正皇帝特下詔,赦建嘉應觀。命河臣齊蘇勒,仿故宮,派御匠調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安徽五省民工,大興土木,歷時四載,耗資288萬兩白銀,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官式建筑群。
嘉應觀山門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圣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御碑鐵胎銅面,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制作精致,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內藻井彩繪六十五幅龍鳳圖,為純滿風格,堪稱一絕。殿內正中立“欽賜潤毓”金牌,經考證“潤毓”是雍正皇帝賜于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鈕的封號。牛鈕是順治皇帝與一宮女所生,是康熙皇帝的兄弟,雍正皇帝的叔叔,是嘉應觀的首任住持。據說,皇帝在宮中尤其在民間風流,若生下兒子,既不能弄死,又不能讓龍種流傳,以免影響皇帝大位的繼承安全,基本上都是御賜建一寺廟或道觀,讓其做住持,使其安享富貴生活,終了一生完事。
嘉應觀不單是專門祭祀河神的廟宇,還是紀念表彰歷代治河功臣的場所,蘊涵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著10位治河功臣。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實踐治河三策,黃河800年沒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據記載,林則徐在道光年間曾任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運河的修防事務。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撤了他兩廣總督的職務,發配新疆。途中,黃河決口,林則徐又臨危受命,奔赴治理滔滔黃河。
嘉應觀“三絕”
一是鐘絕。嘉慶觀鐘樓上的鐘為銅鑄,鐘頭上鑄著二龍戲珠,鐘沿著周圍按照八個方位鑄著八卦圖。用棒擊,每個方位的音階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鋼琴,能奏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清越、悠揚,天氣晴好時,在鄭州邙山公園游覽就可聽到它的聲音。據說此鐘是雍正治理黃河,使黃河變清,感動了天宮里的樂仙翁,他請求玉皇大帝,把天宮后花園里供仙女們玩耍擊樂的銅鐘賞賜給了雍正皇帝,雍正親自把它掛在了鐘樓上。因為它是天賜,人們來嘉應觀游覽,都想摸一摸,擊一擊,沾沾仙氣。我們細加研究八卦圖會發現,嘉應觀鐘樓上的八卦圖與周易八卦乾坤位置倒置,有扭轉乾坤之意,寓意人們治理黃河的決心。
二是碑絕。嘉應觀有御碑亭,亭里立著一座高達4.3米的銅碑,碑身上面額上,鑄著“御制”二字。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御碑二十四龍纏繞,有飛龍、盤龍、臥龍、游龍、降龍、升龍等,栩栩如生;底座為獨角獸,龍頭、牛身、獅尾、鷹爪,全身肌肉豐滿,健壯有力。御碑由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11行431個字的碑文記載了黃河的地理面貌、流域歷史、水患與治理情況,強調黃河與百姓、黃河與朝廷的利害關系,對黃河的治理和建造嘉應觀的緣由加以說明。御碑“鐵胎銅面”,鑄藝精致卓絕。專家認為,銅鐵熔點不同,現在的技術也很難讓銅面緊密地與鐵胎包熔在一起,這在我國300年前的冶金和鑄造史上,是個了不起的奇跡,屬罕見的稀世珍寶,堪稱“天下第一銅碑”。被壓在碑身底下的不是龍而是“河蛟”。這個有著龍頭,牛身,獅尾的怪物,曲身回首,二目圓睜,看上去大有翻江倒海之勢,所以被當地人視為黃河泛濫成災的禍根。河蛟下壓的水井與河道相通,而河蛟頭上的一個小洞口,往里投銅錢,可根據水聲的大小預測黃河水情。
三是圖絕。嘉應觀中大殿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內藻井彩繪65幅龍鳳圖,構圖古樸典雅,色彩鮮艷明快,意蘊深沉幽遠。龍鳳圖故宮里也有不少,但都是滿漢合璧風格,而這里的龍鳳圖卻是清一色的滿族文化風格,甚為罕見。有關專家稱,目前在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東陵等代表建筑群,尚未發現有此圖案的。據說圓明園曾有,可惜被當年入侵的八國聯軍燒了。因而它成了全國又一絕唱。
嘉應觀見證黃河的安瀾
1963年4月,嘉應觀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謝辰生1999年12月在考查時給予很高的評價,分別題詞:“治河豐碑,文物瑰寶”、“治河先賢,功在千秋”。1999年6月20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時指示:“珍貴啊,可要好好保護。”
古往今來,武陟目睹了黃河的喜怒無常,這里儼然成了我們的先人同洪水搏斗的主戰場;而嘉應觀的建成,似乎改變了黃河在這里泛濫的情形。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安瀾,也為黃河兩岸的百姓帶來了心靈的安寧和福祉。(原標題:嘉應觀:武陟的一張人文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