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抬火轎詳細介紹
2013/10/8 15:25: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高抬火轎”是一項不多見的大型民間集體表演項目,觀賞性極強。歷史記載該節目形成于明清,經歷了400多年的發展演變,成為百里懷川廣大群眾喜愛的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
歷史記載該節目經朱元璋第九世孫、布衣王子朱載堉親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載堉“鑼鼓經譜”和“醒世詞”、“情理詞”等內容。朱載堉還將當地盛行于宋代的 “抬花轎鬧新春”風俗賦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內涵,將白天表演改為晚上,將普通花轎改為火轎,布轎改為紗轎,轎的四周插上蠟燭點燃,火旺財旺、紅紅火火,寓意深刻,后經歷代民間藝人傳承保留至今。從建國初期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一直在當地盛演,1976年曾創下萬人爭相觀看的記錄。民間傳承較好,在當地影響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保護價值。
歷史淵源
高抬火轎舞蹈藝術的主要發源地是沁陽市山王莊鎮的萬善村。明清時期該村分五大社,高抬火轎舞蹈表演者都居住在萬南社區,所以又稱為南社火轎。高抬火轎舞蹈表演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當時生活在丹水河流域的人們就有抬花轎鬧新春的習俗,因為抬花轎本身就是一件喜慶的事,所以人們很喜歡這種藝術形式,也很樂意參與這種活動,有著很廣泛的群眾基礎。到了明代,隱居在丹水河畔九峰山下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九世孫,布衣王子朱載堉賦予了抬花轎這種民間舞蹈表演藝術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內涵。
表演形式
高抬火轎的表演形式和規模主要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類是模擬皇帝巡游的場景,其場面壯觀,參加表演者達數百人。
第二類是百姓們喜愛的清官體察民情的情景。
第三類是平常百姓娶親嫁女的生活場面,大量的舞蹈表演節目都是由火轎前面踩高蹺的人表演的。
傳承意義
高抬火轎是一項大型的集體舞蹈表演節目。場面宏大熱烈,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由于各種原因,近二十多年來未能演出。許多精彩的節目,隨著老藝人的相繼謝世,有些已失傳。一批頗有造詣的表演高手因年事已高逐漸退出,有些統技急待傳承。因此,對該項目的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福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