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焦作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嚴富華:懷梆文化的守護者

2013/4/16 17:59:31 點擊數: 【字體:

嚴富華:懷梆文化的守護者

    懷梆作為沁陽市土生土長的地方戲種,始于明,興于清,至民國達到成熟,其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廣泛流傳于豫西、晉南一帶,有“五府懷梆”之美譽,歷500年而不衰。雖時過境遷,今日懷梆不復往年之盛,但民間影響力依舊。我市民間懷梆劇的傳承者、王召鄉前興福懷梆劇團團長嚴富華,講述民間懷梆劇團幾十年的風雨滄桑。

  前興福懷梆劇團的前身是前興福村的“嚴家戲班”,組建于1947年,是沁陽地區最早的民間戲班之一,也是至今還在堅持的為數不多的民間懷梆劇團。演員基本上是本村嚴姓村民,但其他姓氏的懷梆藝人也可以加入。1951年開始正式搭臺唱戲,幾十年來沒有間斷過,到現在劇團仍有40多人的規模。

  劇團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建國到1958年。1949年當時的村支書嚴福堂和嚴有德、嚴琴堂、嚴中奎等幾位老會首以“嚴家班”為班底開始籌建劇團,主要演員有杜天新、嚴孝仙、嚴守元等。聘請當時的著名懷梆老藝人趙懷印為“說戲”老板。他在劇團教戲十余年,一共排了50多部戲,全部是古裝老戲。如楊家戲《楊令公碰碑》、《穆桂英掛帥》,其他的有《虎丘山》、《青龍山》、《豹頭山》、《五鳳嶺》等。1951年劇團更名為沁陽前興福民眾懷梆劇團,正式登臺唱戲。我當年只有十一二歲,在劇團里面跑龍套,也跟著組織一些演出活動。

  文革“十年”是劇團的第二個主要時期,主要排演的是現代戲,偶爾也會唱幾部古裝戲。那個時候我已經是村支書了,也負責劇團的具體事務。當時,我冒著風險,聘請了當時被誤打為“右派”下放回鄉的木樓公社張莊大隊的楊饒做導演。楊饒畢業于中國戲劇學院,是戲劇方面的專業人才。他在劇團六年多,為我們排了十幾本現代戲,如《紅燈記》、《沙家浜》、《紅色娘子軍》等。應該說,楊老師為我們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演員,對整個劇團素質的提高起了關鍵作用。我們很感謝他、很懷念他。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的形勢開始好轉,劇團也逐漸進入了緩慢發展的第三個時期。在前兩個時期的基礎上,我們一方面繼續排演傳統劇目,另一方面積極適應時代條件,推陳出新。為更好的保留傳統、培養新人,劇團已經開始著手整理劇本,千方百計地把優秀劇目保存下來。

  前興福劇團剛剛成立的時候,沒有經費來源,從行頭到樂器等都是演員自己捐資購買。而且經常是父子、夫婦、叔侄同臺唱戲,這些情況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劇團成立后在沁陽、博愛、濟源、溫縣等地營業演出,但也只是掙一些飯錢和化妝費,基本上沒有什么收入。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形勢搞活了,很多劇團里的演員開始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好的演員也離開劇團參加工作或調到縣劇團,結果往往導致準備好了一部戲,因為缺了一兩個關鍵角色而不能演。

  困難總是暫時的,而且也能夠克服。沒有經費,我們演員把自己做生意、蓋房子的錢都拿出來,村里的群眾也有捐糧食的。當時,嚴秀花、嚴重喜就和幾位演員拉著平車把捐到的小麥拉到集上兌換成錢買戲裝、做幕布。沒有演員,我們自己慢慢培養,很多演員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唱功、身法都很好。有一次我們到博愛去唱戲,當時下著大雪,演員們自己背著道具和鋪蓋步行,有群眾看見劇團里演員老的老,小的小,都紛紛搖頭,說:“老‘嚴家班’這樣也能唱戲?”但演員們一登臺亮相,從唱功到場面都不比專業劇團差,立刻臺下齊聲喝彩。

  當然,最主要是演員們的敬業精神,雖然是農民,一年四節都不閑著,但只要劇團排戲和演出需要,他們都是義不容辭。幾代人,幾十年都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今天總算有了一定的名氣。嚴秀華、嚴春雷、嚴聚同、嚴高川、嚴重喜等都是目前劇團里的優秀人才。

  記得大概是67、68年春節的時候,因為 “文革”,已經不讓唱傳統戲了。有一次我從電視上看到由國家組織演出的傳統戲曲節目,我就想:“既然中央能唱,我們也能唱。”恰好大年二十九晚上有村民問我今年唱不唱戲,我當即表態一定能唱。但當時什么條件也沒有,別說演員湊不齊,連身戲服也沒有一件。當時我打聽到鄰近的龍澗村有兩套戲服,就軟磨硬泡借了過來,一套紅蟒,一套綠靠。拿回村里,又花了七天時間仿制了七套蟒袍和綠靠。同時把演員能組織的都組織起來,大年三十晚上開始排戲。就那樣老戲、新戲連續唱了三天。演出時觀眾有幾千人,一臺戲一唱就是七八個小時,這樣的盛況即使現在都很難見到了。

  一方面我們繼續整理劇本,目前已經整理出二十多本,經常唱的還有十幾本;另一方面組織排練,定期安排演出。劇團現在每年在春節、廟會以及“三月三”期間都會安排古裝、新戲大型演出,其他時間不定期安排小型的折子戲。

  當了36年的村支書,但劇團至今沒有放下,這源于我對懷梆戲的熱愛。我自己不會唱戲,但喜歡聽戲,喜歡和演員、戲迷們呆在一起,每逢大型演出都是幾天不回家。劇團里其他人也一樣,倪慧君、嚴明生、嚴聚喜等老演員,幾十年如一日地演出、整理劇本。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寧愿少吃點,少喝點,再苦再累也要把劇團辦下去,而且還要辦好。

  懷梆有幾百年的歷史,興福劇團也有60多年的歷史。雖然劇團的第一代、第二代基本上都已經不在人世或者不能唱戲了,但劇團的根基還在,通過不斷地整理劇本,培養年輕人,劇團還能進一步發展下去,滿足群眾們的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家開始重視文化方面的建設,市非保中心已經把前興福村確定為懷梆傳承基地,并準備在我村成立沁陽市懷梆研究會前興福分會,通過研究和教學,培養更多的懷梆人才,不斷擴大懷梆的影響力,為懷梆的傳承發展做出貢獻。(文 字:王長東 李海莉)【原標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2-03-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