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懷藥是指古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轄區溫縣、沁陽、武陟、孟州)所產的山藥、牛膝、地黃、菊花四味中藥。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經典《神農本草經》,把“覃懷地”(懷川)所產的山藥(薯蕷)、地黃、牛膝、菊花都列為上品,之后歷代醫藥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進一步發現了四大懷藥的優秀原始本性。常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藥。地域特產“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即以藥材道地、療效神奇成為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的瑰寶,獨領風騷數千年。
有史料表明,公元前734年,衛桓公舉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向周王室朝貢,周王室用后大悅,贊其為“神物”。從此“四大懷藥”成為歷朝貢品,一直到清代還歲歲征收。清乾隆五十四年,懷府河內縣令范照黎曾寫詩贊譽:“鄉民種藥是生涯,藥圃都將道地夸。薯蕷蘺高牛膝茂,隔岸地黃映菊花”,最為真實地描繪了古懷慶府人民種植四大懷藥的豐收畫面。
溫縣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被山河懷抱,夏時稱“覃懷”,后稱“懷州”。 這里的氣候環境“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此處土壤的形成以黃河沖積為主,并吸納了太行山巖溶地貌經雨水沖刷滲透而來的成分,形成了疏松肥沃、與眾不同的黃土地,特別適合山藥、地黃、牛膝等根莖類中藥材的生長,菊花雖以花瓣入藥,但其喜溫暖,耐寒冷,喜陽光充足,忌蔭蔽,怕風寒,喜濕潤,生長環境也與懷川的氣候與地理環境相吻合。獨一無二的天時、地利,是四大懷藥能夠冠絕天下的基本條件。
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物離其本土,則千周同而效異”,遍搜浩如煙海的醫藥典籍史冊就足以印證四大懷藥作為道地藥材的點點滴滴。中醫治病養生,歷來非常重視藥材的出產地和加工炮制。孫思邈《千金藥方》云:“用藥必依本土。”因而中醫藥界有“非地道藥材,就沒有中醫”之說,懷慶府所產的懷藥以其獨具的確切療效為歷代醫家所看重。《神農本草經》載有:“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宋《圖經本草》載:“牛膝生河內山谷……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真。”宋代醫學家蘇頌曰:“菊花處處有之,以覃地為佳。”《本草綱目》記載:“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 《本草從新》曰:“地黃以懷慶肥大而短、糯體細皮、菊花心者佳。”
日寇侵華期間,曾把懷藥產區的土壤運回國內研究,化驗后重新配制土壤試種懷藥,結果以失敗告終。上世紀20年代,溫縣許召蘭等人先后從山西太谷引進高產山藥回本地種植,不想在懷川土壤的滋養下,時間一久,太谷山藥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品性,增加了藥性,從而成為懷山藥的當家品種。上世紀70年代,國家為緩解懷藥產銷矛盾,曾經向18個省區引種懷地黃、懷山藥,結果引種后品種退化,藥性大減,不得不反復來焦作引種。由此得知,懷藥一旦離開了懷川這片沃土,藥性便大打折扣。
四大懷藥不僅在國內頗有名氣,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贊。《沁陽市志》(1993年5月,紅旗出版社出版)中記載:“歷代商人先后通過絲綢之路,將懷藥傳入西亞和西歐諸國。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又將其帶入東南亞、中東、東非、南非諸國”。外國醫藥學家和藥商出于欽敬四大懷藥的藥效,就以其產于中華大地而稱之為華藥。公元1914年在美國舊金山和南洋馬尼拉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上,四大懷藥作為國藥展出,再次受到各國醫藥學家和藥商的贊譽和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