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開封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故鄉

2012/8/29 17:16:39 點擊數: 【字體: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故鄉
      
    到朱仙鎮去,到木版年畫的故鄉去。從那個上午踏上那輛破舊的客車開始,我就知道自己在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旅行。
 
    “二十八,貼花花。”
 
    “花花”就是年畫。年畫被國外譽為“古老的東方之花”。迄今為止,沒有哪一種畫出版數量能超過年畫,年畫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畫。每逢新春佳節,人們總喜歡買些鮮艷悅目的年畫貼在門上或布置在室內,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五谷豐登、宅院安全、避邪等樸實愿望都能從年畫中表現出來。特別是在農村,每當年關臨近,生活再困難的人家也要買些年畫貼到門上。在現代娛樂工具缺席的那些日子里,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以后,在貼年畫人的歡聲笑語之中,人們不厭其煩地重復著講了多少年多少代的故事。
   
    我到小鎮的目的,是為了拜訪朱仙鎮木版年畫研究會會長姚敬堂先生。這位老先生為朱仙鎮木版年畫耗費了大量的心血,也因此吃了不少苦。生性豁達的他,除了滿頭白發,幾乎讓人看不出來七旬老人的痕跡。
   
    在他的小院落座后,很自然地談起了朱仙鎮木版年畫。
   
    據姚敬堂先生講,朱仙鎮木版年畫源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清,已有1200多年歷史。北宋初年,京都開封(時稱汴梁)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孟元老在所著的《東京夢華錄》里記載:“北宋京都汴梁,已遍設年畫作坊,大量印刷木版年畫”,“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神、肫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不僅民間年畫作坊遍布京城,就連宋室宮廷也主持開辦年畫作坊。明清時期,朱仙鎮為中原重鎮,木版年畫在繁榮的商埠迅速恢復,聲名大振,年畫作坊達300家,所產年畫行銷全國。清末時,由于朱仙鎮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畫與其他商業都日趨蕭條。抗日戰爭爆發前,朱仙鎮木版年畫業遷往開封,自此又掀起朱仙鎮木版年畫繁榮的第三次高潮。據開封朱仙鎮年畫社老藝人回憶,當時開封的年畫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東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書店街,著名的老店有“匯川”、“振源永”、“云記”、“鴻記”、“天福利”等。藝人們每年農歷二月開始生產年畫,至農歷十一月十五上市,來自山東、安徽、江蘇和本省的客戶車裝船載,很是熱鬧。
   
    朱仙鎮木版年畫極具觀賞價值,被譽為中國的“國寶”。魯迅先生在給版畫家劉峴的信中給予了很高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作品。
   
    朱仙鎮木版年畫之所以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的年畫并稱為全國著名年畫,是由它獨特的風格決定的。出自農人之手的木版雕刻的絕大多數線條是笨拙生硬的,粗與細,長與短,曲與直,都很平常,但這些線條組合在一起之后神奇便出現了。線條仍舊是那些線條,而出現在畫的不同部位就顯出了不同的神韻。凝重處如鋼絲鑄成,飄舞處就是這鋼絲般的線條也會飛舞,這種飛舞是凝重的飛舞,這種飛舞只出現在朱仙鎮木版年畫上。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夸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
   
    見過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人都喜歡其鮮艷濃重的色彩,鄉土味濃,無脂粉氣,無媚態。有些地方的年畫人物臉部多打紅臉蛋來修飾,而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打紅臉蛋,看起來很是自然和諧。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人們多把老虎畫成黃老虎或紅老虎,而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是黑老虎。在用色方面,朱仙鎮木版年畫非常注重中華民族的欣賞習慣,多用青、黃、紅三原色,用色總數可達10種。民間常說:“黃見紫,難看死。”而朱仙鎮木版年畫黃紫兩色的搭配,顏色厚重,對比強烈,不僅沒有難看之嫌,反而色彩鮮艷,與民間過年的歡樂氣氛協調一致。朱仙鎮木版年畫之所以色艷而不俗,調料調色至關重要。據說在過去,民間在制作顏料時多采用如黑槐樹產的槐米、向日葵、廣丹等原料,經研磨、熬煉成紅、黃、藍、紫等顏色,再用這幾種顏色調成多種顏色,熬制顏料時,還要加上20多種原料,每一種顏料至少得熬制3小時。用土法制成的顏色印刷年畫,艷而不俗,色澤鮮亮透明,風吹日曬也不會變色。盡管近年來大部分年畫多用化工染料印制,但土制顏料的某些長處是化工染料所不及的。專家稱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調色技法為“世界絕活”。
   
    說到這里,姚敬堂先生有些感慨:現在會此技法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他提議記者到家住趙莊的張廷旭那里看看。
   
    趙莊離朱仙鎮兩公里。張廷旭家是遠近聞名的木版年畫世家,他已有30多年的從藝經歷。祖傳水印木版年畫手藝,到他這輩已經是第四代。張廷旭跟父親學得一手刻板的好刀法,在被譽為“版畫之鄉”的朱仙鎮,90%的畫板都出自他的手。精湛的民間版畫技藝,使張廷旭的名字走上了《中國名人大辭典》,并被河南省民間美術學會評為朱仙鎮年畫刻版師。每年春節前,他家都要趕印年畫,妻兒老小一忙就是幾個月。對張廷旭來說,印年畫也是養家的生計,孩子的學費、買種地用的化肥、翻修房子都要用印年畫賺的錢來支付。像張廷旭這樣的民間藝人農忙種地、農閑印畫,已成了朱仙鎮獨特的鄉村藝術文化現象。
   
    木版年畫印刷過程較為復雜,師傅們的手藝最重要,色要套準、抹勻,全靠手摸、手勁兒。先把版定穩,用竹夾固定裁好的宣紙,用草刷沾上顏色,在砧子上蹭幾下,顏色蹭勻了再刷到版上,然后把宣紙鋪上去,掃幾下,勻了,揭過,再印下一張。先印黑坯,晾干,再用色版套色,晾干,再套色……除去黑坯,有幾種顏色套幾次版,就這樣,紅紅綠綠的年畫就成了。
   
    張廷旭告訴記者:“過去刻版要用價格很貴的梨木,刻一塊版要用一個多月,成本要幾千元,而印刷一張木版年畫,利潤不到5分錢。相比之下,用機器膠印年畫效率高、品種多、式樣好,價格也便宜。由于木版年畫銷路不好,這樣一來,很多木版年畫藝人就放棄手工印制木版年畫,改用機器膠印了。”
   
    自清代乾隆年間,朱仙鎮木版年畫越洋跨海傳到國外以后,前來朱仙鎮考察的外國專家、學者便絡繹不絕,由此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研究、收藏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外國人居然比中國人還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淳樸古老民族風格的中國木版年畫在***深受禮遇,法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等國都編印了中國民間木版年畫集,用不同的語言介紹了中國木版年畫的藝術魅力。
   
    “年畫像一張精美的藝術名片,把朱仙鎮和世界聯系在了一起”,這是姚敬堂老人的一句名言。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發起,季羨林、啟功等全國百名著名學者倡議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把突破口選定在木版年畫上,搶救以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代表的木版年畫。馮驥才說:“讓朱仙鎮木版年畫得到振興和弘揚,這將是文化之幸、民族之幸、子孫之幸。”
       
    河南省啟動了“河南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并將開封朱仙鎮年畫列為搶救之首。2004年8月,中國木版年畫博物館在朱仙鎮建成。這標志著木版年畫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的重大突破。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為中國木版年畫博物館題寫了館名。目前,該博物館館內收藏有明代年畫雕版2塊、清代雕版23塊、民國時期雕版28塊。館內還首批接受到日本友人捐贈的中國清代以來的木版年畫1055幅、兩塊清代雙面年畫古雕版和相關研究資料。【原標題: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故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 2006-8-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