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開封

郭太運:年畫是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2013/7/1 11:37:04 點擊數: 【字體:

郭太運:年畫是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鐘馗圖兇悍中帶可愛,是朱仙鎮年畫的精品。
郭太運:年畫是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郭太運在印制年畫。
郭太運:年畫是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植物顏色磨制是朱仙鎮年畫特有的工藝。
郭太運:年畫是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刻版。
郭太運:年畫是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印刷。
      
    郭太運,(曾用名:郭泰運),男,1925年生于開封市開封縣。13歲起在開封著名年畫老店“云記”做學徒,專長于朱仙鎮年畫印刷、雕刻。1961年,開封市成立國營年畫社,郭太運任古版研究室主任,專注于年畫木版的搜尋、修補、復制與整理。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家”,2007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朱仙鎮木版年畫  
      
    制年畫、貼年畫是我國傳統春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造就了不同年畫流派。朱仙鎮木版年畫是我國傳統年畫的一個重要派別,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并稱中國四大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擴簡練,造型古樸夸張,色彩新鮮艷麗。人物頭大身子小,既有喜劇效果又覺得勻稱舒適。用色講究,以礦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顏料,磨出的顏料色彩十分純凈,以之印制的年畫明快鮮艷,久不褪色,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簡練粗獷,造型古樸夸張,藝術風格獨特。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其一,它是研究我國木版年畫歷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史證作用;其二,它是傳統春節習俗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傳承與發展民族節日文化的基礎;其三,它是一種民間美術,在雕刻、構圖、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藝術收藏和欣賞價值很高。 
       
    源流:
  
      
    開封朱仙鎮年畫舊稱“門神”。《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據此推斷,朱仙鎮年畫在宋時已流行于民間,故有中國木版年畫鼻祖之稱。  
      
    至明、清時期,朱仙鎮年畫的制作與銷售規模達到鼎盛。每逢春節時,全國各地到開封和朱仙鎮購買年畫的客商絡繹不絕,為中國木版年畫的中心。  
      
    朱仙鎮年畫色彩明快鮮艷,人物形象飽滿夸張,喜氣洋洋。內容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傳說,種類極為繁多,僅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形象的,就有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等不下20種。以尺寸而言,最大的年畫可達一米多長。  
      
    清末朱仙鎮逐漸衰落,年畫制作中心遷移至開封。朱仙鎮年畫在“文革”期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后受到國家重視,2007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1938年進入“云記”算起,郭太運與朱仙鎮年畫結下緣分已經有74年了。從當時的小學徒到今天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親身經歷、目睹了開封朱仙鎮年畫在近代到現代的轉變。與郭太運對話,時時可從話語中觸摸到這些歷史的細節和氣息。      
      
    舊社會,年畫是非常像樣的產業
      
    (云記)五套院子把南北兩條街中間全占了,店里僅學徒就有二十多人。
      
    南都: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從事木版年畫這一行的?  
      
    郭太運:我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滿88歲,從事這個工作已經74年了。我出身非常苦。1936年我12歲,全家去許昌逃荒,結果父親就死在了許昌,只活了52歲。我母親挎著針線籃,賣火柴針線,養活我們。進入年畫店,起碼能吃飯。  
      
    我從13歲開始學徒,老話說,“徒弟徒弟,三年奴隸”。可想而知做徒弟不是件好活。像當時我學徒的“云記”這樣的大店,頭一年的徒弟根本不讓干正經活,只讓你干些掃地、擦桌子、端水、端飯、給老師打洗臉水這樣打雜的活。我現在印年畫,很多人要我簽字。我說你別嫌我的字不好看,我13歲開始學徒,就上過一兩年私塾,幾乎就是一個文盲!  
      
    南都:你當時學徒的“云記”老店是怎樣的?  
      
    郭太運:當時“云記”前面有五間門面,后面又有五進院子。第一進院子是倉庫、廚房、掌柜的和家屬,第二進院子是二掌柜的住,第三進是年畫作坊。第四進院子是紅紙作坊。第五間院子是個空院子。這五套院子把南北兩條街中間全占了。店里僅學徒就有二十多人。  
      
    我當時被選去印刷,所以就住在門神作坊里。門神作坊有五間北屋、三間東屋,就是用來印年畫、住學徒。我們那個北屋,靠墻凈是一剁剁是已經做好的年畫剁子。中間是作坊案子,我們就靠南墻打地鋪。一個地鋪上最少睡四個人。  
      
    南都:這樣說來,這樣一家年畫店的規模真不小?  
      
    郭太運:舉個例子,每年陰歷二月二開始印年畫,頭幾天只需三四個人。但工序上來以后,每天都得添上三四個人。最后足有幾十個人一起印。不算學徒、短工,店內光雇的長工就有四五十人。到年前的時候,最忙的時候得有七八十人一起干活。常年營業的大畫店,存的木版有近千套。  
      
    當時在“云記”的割紙案子上就得五個人。兩個人查數,一個人搭裁板,一個人裁,再有一個人剁剁子(注:將裁好的紙剁成紙剁)。要在印前備好材料,這一開工裁紙,最少也得十幾天。你算算這要多少紙,又要多大的量?當時的年畫店規模特別大,行銷全國。“云記”這樣的年畫店在舊社會是非常像樣的產業。  
      
    南都:全是靠年畫做起來的?現在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郭太運:在舊社會干我們這一行,沒有錢的、一般的師傅、窩囊廢都干不了。開封的畫店只批發不做零售。從二月二開始,每天平均三四十個人不停地印,印出來的貨整整壓大半年。這中間,人工、紙張、存放等費用非常大。直到十一月十五,這才開始有“回頭錢”,才能開始賣。賣早了沒人要。  南都:現在說起來,這家產就得上億了。  
      
    郭太運:不止上億。這只是年畫作坊。當時的掌柜在開封有六七處房產,有的一處就有八九十間房子,一般也有四五十間。當時又不是股份制,這都是“云記”自本自東(注:自家的本錢,自己做東家)。剛才說了,他家還有地。所以后來劃了個地主兼資本家,雙料的。這個掌柜的叫劉子云。  
      
    南都:做學徒怎么生活?  
      
    郭太運:學徒是非常非常苦的。第一年的徒弟根本沒工資。二年的徒弟也沒工資,不過有掌柜的給送錢。等到過了年,初四的晚上,放在我們那個舊社會,那一天叫“說話”。當天晚上吃飯,有酒有肉。吃完了以后,掌柜挨個跟徒弟們說話。比如說:“張相,今年生意不錯”,或者“今年生意不怎么樣,送你三十塊現洋。家里有什么事兒和我說一聲,去柜上拿”(注:家中若有婚葬嫁娶需要借錢時)。  
      
    南都:你在云記學了幾年?  
      
    郭太運:我一共學了七年。后來有個師兄弟叫謝合彬,我叫他師兄。我們兩個不想干了,也想發財(笑)。就想出來。掌柜的問我們:“你們想干點啥?”我說,那我們出來了再說吧,怎么著弄點本錢,還不是得干這個。掌柜的說:“那你們也別干別的,我給你們出本錢”。他給我們拿了一百令連絲紙(注:1令為500張全張紙)。他算股東,占60%。我們兩個平分剩下的40%。  
      
    南都:為什么要以紙張入股?  
      
    郭太運:因為當時貨物價格動蕩非常厲害。今天是二十塊一令紙,明天它就變成三十。折算成錢的話大概得有幾百塊現洋。所以紙張入股,別管價格如何變動,我們仍然用紙來還清。我當時還買了二十多套舊版,又自己刻了一部分新版。這是關鍵!比如《五子登科》、《馬上鞭》。這些年畫大家都要買,市場大。  
      
    南都:做學徒出來,終于自己能開店,這算是非常圓滿了。  
      
    郭太運:干了兩年以后,我們就把股本和錢還他了。我們兩個又用賺的錢合伙干。謝合彬現在也沒有了,他比我大六七歲,死了很多年了。我們還了掌柜的錢以后,又一起干了一年,然后我就開始自己干。這是解放前。我當時的店叫“泰勝”,就一間門面,咱們就印得活兒好一點,價錢比別人便宜一點。當時做年畫很賺錢。如果干兩三個月,抵成糧食,夠全家七口人吃一年。所以干這一行,有許多外行想往里面擠。但其實光這個版他就沒辦法刻。     
      
    武的貼大門,文的貼內屋   
       
    朱仙鎮年畫是從書本印刷演變過來的,所以沒有過渡色,都是整塊顏色。 
   
      
    南都:當時人們購買的年畫都是什么樣的?  
      
    郭太運:木版年畫按照尺寸分六個規格。最大的有一米多長,叫“大毛”,次之的叫“二毛”,按這個順序依次排列下來,尺寸有“中臺”、“二邊”、“連頭”等。最小的幾十厘米。這里面,“連頭”是用來貼“斷間門”(注:用來在一間大房子里分割房間的門)。“二邊”用來貼單扇門,“大毛”、“二毛”用來貼雙扇的大門。  
      
    南都:年畫內容有什么講究?  
          
    郭太運:年畫分文武兩大類,比如文的有《五子登科》、《福祿壽》,武的年畫常出現“秦瓊、敬德”,這二人衣著神態各異,威嚴莊重,形象上有《步下鞭》、《馬上鞭》等不下二三十種。  
       
    內容為武將的年畫只能用來貼大門,而不能用來貼屋門。比如說“大毛”尺寸的秦瓊,就是供大戶人家張貼在大門上。而凡是文的,都是用來貼內屋的門,比如《五子登科》、《福祿壽》、《蓮生貴子》、《麒麟送子》等等。當時就算是窮人家,也可以提前貼上一張年畫表示在過年,其實意思是躲債。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都要貼年畫。  
      
    南都:當時全國也有其他年畫中心,朱仙鎮的特點是什么?  
      
    郭太運:天津楊柳青是帶有手繪,可以給人物畫出紅臉蛋,可以在畫面上加過渡色。朱仙鎮年畫是從書本印刷演變過來的,所以沒有過渡色,都是整塊顏色。另外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人物不成比例,頭大身子小。在繪畫上,人物一般是六頭身;而在年畫上一般是三頭身。為什么人們還能接受呢?因為人物的頭小了不行。年畫那么大,只印個雞蛋那么大的頭,大家不要。在年畫上,雖然不成比例,但人們怎么看怎么順眼。  
      
    南都:朱仙鎮年畫的樣子、風格到底是怎么來的?  
      
    郭太運:傳統年畫完全是靠老樣傳下來的。比如說我這里有套《五子登科》的版,我借給你,你拿回去就可以再刻一套出來。有的時候,大店會對傳下來的畫面進行一些改動。比如說《五子登科》,袍子上哪塊顏色不好看要改什么顏色,這個可以改,而別的不能改。年畫起源于北宋,但畫面流傳的時候是否有改動,我們也不知道。  
      
    南都:年畫這么普及,那“掛幌子”開賣這一天是什么情形?  
      
    郭太運:“掛幌子”這一天非常隆重。后邊的作坊放假一天。鞭炮一放,紅繡球就掛在了招牌上。年畫擺滿貨架,還要殺豬宰羊宴請全店的人。十一月十五日之前,不管是安徽、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的人,都來開封早早住下來等著來買年畫,當時都叫“打花貨”,并不說年畫,沒有這個詞。  
      
    南都:為什么各地客商要買年畫,還得提前來等著?  
      
    郭太運:因為一般頭幾天剛開始賣的叫“伏貨”。所謂“伏貨”就是自二月二以來做好長時間壓在庫房里的貨。年畫在庫房里一壓,過了夏天,顏色吃到紙里,看著活靈活現的,非常好看。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價錢比較合理。剛開始賣的時候,老板都是核價錢算出個初始賣價。他把顏料、人工、成本還有錢壓了這么久的利息等等,核算出來個大致的賣價那第一天就按這個價錢賣。“打花貨”的客商來看貨、問價,都是按“刀”論價錢。小客商買十幾刀,背著就走了。有的大客戶還要裝車、用船運,非常氣派。  
       
    南都:過了這個時間怎樣?  
      
    郭太運:如果老板晚上算賬一看如果今年貨賣特別快,第二天就漲價。這都看行情。如果接近年關,缺貨的時候,那就更不用說了,本來一塊二毛現洋,轉眼就變成兩塊。朱仙鎮年畫,當時要供應全國各地的客商,需求這么大,所以要求速度快。我的最高紀錄是一天印出來7400張。從大清早印到深夜。現在我們在開封博物館現場印刷,賣木版年畫。這里一整年的印量都沒有“云記”兩個月的印量多。  
      
    南都:當時開封在年畫上旺盛到什么地步?  
       
    郭太運:當時開封這樣規模的年畫店大概有三四家,比如說“天福利”、“匯川”等,小家小戶的作坊就太多了。不過小家小戶的質量比不上大戶,大作坊的木版好,調的顏色好,“領作”(注:即主要師傅,負責監制)在手藝上都是拔尖的。這只要印出來東西拿出來一看就不一樣。
      
    舊社會就沒有存版這一說在舊時候,版一旦老化就扔掉或者當柴火燒了,它沒有存在的價值。舊社會沒有存版這一說。

      
    南都:當年在作坊里,一張年畫是怎樣做出來的?  
      
    郭太運:我先和你說刻版。老話說“會推磨的就會推碾”,但在年畫上不是那么回事。就算你會刻字,也不會刻這個年畫的木版。  
      
    就說制備木板,要準備好三厘米厚雙面刨光的梨木板子,涂上一層植物油,然后拿到火上烘烤,讓油吸入版內。烘烤的時候要憑經驗掌握好火候,然后用滾開水把浮油燙掉,再用刮刀將板面刮平。然后,用漿子把畫稿反貼在板子上。貼好畫稿的板子,晾干后搓去背面紙毛、線條就顯現清晰,就可以按樣雕刻了。  
      
    而我們這個刀法有幾種:“窩刀”、“丁刀”、“跟刀”等等。緊貼線條邊沿垂直下刀叫“伐”,靠外斜刻一刀叫“支”、順勢向上起刀叫“挑”,這時再沿著第一刀補刻一次叫“跟刀”。“丁刀”是敲著釘著,比較深。“窩刀”是圓弧形的刀。  
      
    刻年畫的版,最重要的是臉部。如果臉刻得不出神采,這個版就不行。刻的眼必須有神,讓它像活的一樣,這才行。一張年畫有幾個顏色,刻板要刻幾張版。比如說要九色,那就是刻九張版。其中黑色有兩塊版,一個線版,一個刻胡子、眼珠、帽子。紅的是三個,丹紅、木紅、水紅。另外有綠、青、金等顏色。“大毛”尺寸最大,很講究,就得另外添一樣胡墨色,專門用來印人物的胡子。  
      
    南都:現在有些藝人宣稱自己的版是明清時的版,你怎么看?  
      
    郭太運:實際上我們這一行,版都沒有太老的。天天印,版會消耗,越印越不行。版一老,就沒法用,比如說木頭會塌陷,人物印出來不清晰,就不能用,很快就扔了。現在有人為了招徠生意,說自己是明朝、清朝的版。我說那是胡說八道。我完全不能同意這個說法。在舊時候,版一旦老化就扔掉或者當柴火燒了,沒有存在的價值。舊社會就沒有存版這一說。這是在愚弄人,故弄玄虛。版是消耗品,留著也沒用。單就版的實用價值來說,只能說版刻得好不好、人物刻得是否傳神,細節是否和老樣對得上。只要這些對了,就可以。所以,年畫也沒有真假這一說。     
      
    我有資歷和技術,趕上了好時候   
      
    我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一個門神匠,只是我有這個資歷和技術,又趕到現在這個時候了。
    
      
    南都:1949年之后年畫發展的情況怎么樣呢?  
      
    郭太運:從1949年全國解放,到1953年之間,年畫一直是壓制著的。當時我們這一行都不行了。政府仍然讓你開作坊,但是只要你的作坊裁紙,政府不管賣不賣,都要你把稅先交了。你賣不掉,稅又報了,這怎么辦,哪有那么多錢?所以幾乎都做不下去了。  
      
    南都:你自己的年畫店如何?  
      
    郭太運:解放以后只能慢慢不干了啊。掙的錢慢慢都花在家里費用了,我結婚、生孩子,都花在家里的費用上了。我的版后來也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用車拉走,全毀完了。1961年政府出頭組織了一個年畫生產合作社,我就入了這個。當時政府的意圖是完全創新,舊的一律不要。開會就是這樣說的:“以新年畫代替舊年畫。”當時創作了一批所謂新年畫,比如《大豐收》、《夫妻學習》、《支援前線》、《參軍光榮》。這是當時河南大學一個美術系的教授創作的。結果版也刻出來了,也印出來了,沒人要。  
      
    南都:為什么賣不出去?  郭太運:群眾不認可!都說:“這能像門神爺嗎?這能像灶爺嗎?”沒辦法,不到三年,年畫生產合作社不干了。當時連我在內,合作社里大概有一二十個人。我們這些人分流了。  
      
    1979年,開封又申請成立了一個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出版社。當時我已經分到了科技印刷廠,又把我調回了這個年畫出版社,這已經是又一年之后了。文化部當時親自批準成立這個出版社。上面給了個指導,說要“以膠印年畫養木版年畫”。也就是說以機械印刷,由新華書店發行。  
      
    我到了出版社,社里什么都沒有。河南大學不知怎么存有一些舊版,我們借了出來,整理了一下,但是仍然不管用。我又去上海、南京、北京、朱仙鎮,只要知道哪個地方有年畫,我就過去把樣弄回來,然后拍照、重新雕刻。  
      
    南都:可是這中間一下跨了十幾年,中間是什么情況?  
      
    郭太運:空白。年畫生產合作社結束沒多久,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開始兩年后,全開封的木版都拉到一起,在北書店街上摞得跟小山一樣,倒上汽油全部點火燒了。整個開封的版都燒完了。燒的時間可不短。木板都是梨木,很結實!反正都是那個時候燒的。  
      
    南都:其他時間、地點被毀的版有沒有辦法估計?  
      
    郭太運:那就更不知道了。要這么說,“云記”的版更多,都不知道去哪兒了,很可能他們自己在家就毀掉了。這讓人翻出來不行啊,這在當時算迷信品,誰也不敢藏。  
      
    南都:“云記”的老板劉子云后來怎樣?  
       
    郭太運:1949年解放以后,大概是把他弄到了哪個鄉里。他的版下落就不知道了,估計都毀了。他是地主兼資本家,更不敢存。房子、店面、地肯定都充公了,具體我也不清楚了。不過他受罪倒不是很大,因為他的罪名就是“剝削”,“財產大”。雖然有點地,但沒什么大罪惡,不像惡霸地主什么的。  
      
    南都:你本人受沖擊了沒有?  
      
    郭太運:第一次從年畫生產合作社分流的時候,我分去抓街道的織袋廠。后來被打倒了,就不能當廠長了。廠里有兩三個職工家里困難,我給他們漲了點工資,這就說我走資本主義道路。  
      
    不過雖然是被打倒對象,但受沖擊倒不很大。反正也不拘留什么的。當時連我有三個批斗對象,一到批斗的時候,居委會就通知一聲:“今天開你的會啊。”牌子就在區政府會議室放著,到時候你自己拿著牌子往脖子上一掛,往前面一站。有時候另外兩個陪我挨斗,有時候我陪他們。那個時代就那樣,我心里說你們隨便斗吧,無所謂了。  
      
    這都是時代,我就趕上“文革”這個時候了。現在別人說我“年畫專家”、“國家級傳承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給我認可,但其實我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一個門神匠,只是我有這個資歷和技術,又趕到現在這個時候了。  
      
    南都:1983年成立年畫出版社后,你做什么?  
      
    郭太運:在年畫出版社,我是古版研究室的主任。我收集了七八十套版,都是1982年之后刻的版。我們從全國征稿,社里的人審批樣品。如果用了就給人稿費,我只參加評樣。當時在河北、開封、洛陽三個地方印刷膠印年畫,走新華書店發行渠道,發行量非常大。在這個出版社一共干了11年,然后因為河南有五個出版社,我們當時非常賺錢。但是因為和鄭州美術出版社業務沖突,競爭得厲害,我們被撤掉了。  
      
    實際上,我也不知道具體上面為什么又開始重視年畫,以及為什么申請、批準成立的。同樣,“以膠版年畫養木版年畫”這個方針也不知道是誰確定的。  
       
    南都:看介紹說你在開封大眾電影院退休,這是怎么回事?  
     
    郭太運:這事都沒法提。1983年批下來開辦年畫出版社,他們讓我過去。而我當時已經被分配在科技印刷廠,廠里死活不放人,于是只能借調到年畫出版社,結果這一借調就是十多年,等我該退休了,科技印刷廠已經早就倒閉了。年畫出版社撤掉了,我的原單位科技印刷廠也不存在了,文化局就把我們再分流,分流到電影院五個人,本來我應該調去電影院就退休,但電影院的經理不同意我退,還要讓我干活。我也不愿意,就又領了幾個其他地方來的閑人刷紅紙。結果一直到69歲我才退休。    
       
    年畫最終會自己默默消失    
      
    我認為它只能最終自己默默消失,以文字、錄像、實物的形式放在博物館里,成為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南都:什么時候你的年畫手藝重新開始受到重視?  
      
    郭太運:2002年是馮驥才來開封,在東京大飯店開了好幾天的會。他說我是年畫泰斗,說我們現在要起步,把民間的藝術發揚保存下來,年畫在群眾中影響非常大,是重頭戲。在這之前,沒有人重視。當時的年畫出版社已經幾乎不再印木版年畫。其實群眾都是跟著國家的,以前說它是迷信品、四舊,現在說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它就又起來了。后來我評上國家級傳承人以后,國家也給我發錢。但其實我對這個無所謂,本來我就是窮人出身,只要有飯吃就行。  
      
    南都:近幾年,你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出訪,有什么感想嗎?  
      
    郭太運:最近幾年我去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還有美國。但是美國人不喜歡,只有在美國的臺灣人很歡迎。從美國回來后,我就哪兒都不去了。  
      
    南都:你現在考慮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郭太運:2011年1月份我去北京開會,向文化部副部長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說:“現在木版年畫是受到人們關注了,根據現在目前的情況,無論送禮、紀念品、收藏,人們都很歡迎。而若干年以后——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而是更久的將來之后,人們喜歡的年畫都有了,就連送禮都覺得太俗了,那么年畫的最后歸宿是什么?”這是我現在作為國家級傳承人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市場飽和以后怎么辦?  
      
    南都:這個問題有答案了嗎?  
      
    郭太運:我想了又想。過去幾百年里,年畫能生存下來那是因為人人都需要,年年都得換,老話說“年畫三日新”就是這個意思,過了三天,風刮雨淋,印得再好的年畫也不行了。而現在人們都以收藏為主,買回去鎖在箱子里。這個味道已經變了。在將來,這個市場只會越來越小。  
      
    有人說那你們創新吧。有人建議我創作一幅福娃,而我覺得這就不倫不類。我也考慮過做一套《紅樓夢》的木版年畫出來。但這不就和當年的連環畫一樣嗎?誰會要這個?這是不可能的。它再也等不來像以往那樣熱火,一個作坊里幾十上百人的那一天。  
      
    另外,就算人們真的重新開始貼年畫,木版印刷也比不上德國海德堡的四色膠印機,那又快又好看。技術始終是在發展的,它只會繼續向前走。          南都:有媒體對現在朱仙鎮年畫的衰落做了報道,主要問題有畫面錯誤、技法錯誤,制作粗劣,名聲和售價齊跌等等。現在朱仙鎮的年畫水平如何?         郭太運:我現在輕易不去朱仙鎮,去了就不受歡迎”。有一次我陪馮驥才去朱仙鎮,對方說你怎么成天不來朱仙鎮。我說:“來了就不受歡迎”,他說你來這兒怎么可能不受歡迎,我說:“我一看你們都是毛病,沒有對的。”所以我不受歡迎。  
      
    南都:但你自己也有傳人,這能不能解決問題?  
       
    郭太運:是的,我現在有三個關門弟子,都是大學生。收徒時還舉行了政府主持的收徒儀式。但是年畫的歸宿不是這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事。這個問題考慮到最后,我認為它只能最終自己默默消失,以文字、錄像、實物的形式放在博物館里,成為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開封年畫在歷史上的盛況,它再也等不來了。【原標題:郭太運:年畫是歷史長河里的小浪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王晶 2012-1-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