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繡苑奇葩
大家都知道,畫家是用手中的筆和墨在紙上作畫的,而刺繡人則是用手中的針和線在綢緞上作畫,這二者雖然是分屬兩個不同的門類,但是,它們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這是一座名揚四海的歷史文化名城,曾以其顯赫的王者風(fēng)范統(tǒng)馭著九州大地,它的鼎盛時期曾是“富麗甲天下”的國際著名大都市。
開封,古稱“汴京”、“汴梁”,簡稱為“汴”,因此,開封的刺繡叫做“汴繡”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
這首詩把刺繡的場景描寫得生動、抒情,逼真?zhèn)魃瘢q如親臨其境。如果把它當作是“汴繡”繡工們勞作的真實寫照,那是再恰當不過的。

揮扇仕女圖·局部
我們從唐代畫家周昉所繪制的《揮扇仕女圖》中可以看出盛唐的刺繡情況。雖然它反映的是盛唐末期宮廷里宮妃和侍女在深宮院內(nèi)納涼的情景,但是,畫家也真實地紀錄了,當時刺繡的生動場面。一位貴婦人在審看一個侍女持扇倚蹙思索,與兩個繡女相對而坐,一個在刺繡,一個在擗線,可以看出當時唐代用的繃床和現(xiàn)在所用的傳統(tǒng)繃床是一樣的。
刺繡,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工藝。早在《尚書》中就有“衣畫而裳繡”的記載,唐宋時期,刺繡已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五代后梁建都在開封,張率在《繡賦》中描繪了當時精湛的刺繡工藝,“極輦馬之光飾,盡衣裳之鮮艷”。可見當時刺繡業(yè)的盛況。
[程民生、河南大學(xué)教授]

宋朝開封的刺繡是從民間的刺繡發(fā)展起來的,最早官方?jīng)]有刺繡這方面的機構(gòu),朝廷官方需要刺繡的東西,他就讓民間的婦女給他們刺繡,他們付給工錢。到了宋徽宗鄭和四年,就是1105年,朝廷正式成立了“文繡院”。“文繡院”的工人當時是300個,規(guī)模相當大的,同時面向全國招募最優(yōu)秀的刺繡工匠,來開封做技術(shù)指導(dǎo),技術(shù)員一類的,到了這一步全國刺繡的最優(yōu)秀的人才都集中到開封了,它就使開封的刺繡達到最高潮,最高峰。
[魏吉安、開封汴繡研究所副所長、畫家]
據(jù)記載當時在大相國寺旁有一條街,就叫做“繡巷”。這里就是全國的繡姑在這里進行勞作和銷售的一個場所,就連大相國寺里面史書記載,也是進佛殿都是一些繡姑在銷售一些繡品。(開封)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個刺繡集散地。可見當時刺繡在開封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很鼎盛的時期。
[程民生、河南大學(xué)教授]
北宋滅亡以后,一大批優(yōu)秀的各種各樣的工匠包括刺繡工人,都被金兵抓到北方去了,還有一部分逃亡到了南方,主要是在東南地區(qū)杭州,以及它的周圍現(xiàn)在浙江一帶。開封刺繡元氣大傷了,一蹶不再振。但是在民間刺繡仍然是存在的。
從宋繡的興衰,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的歷程,到解放前夕,宋繡已經(jīng)蕭條、敗落了。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宋繡”才從瀕臨絕滅的境地,逐步得以恢復(fù)和發(fā)展。
[魏吉安、開封汴繡研究所副所長,畫家]

1954年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刺繡廠,1957年正式把它命名為“開封汴繡廠”。我們通過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中原地區(qū)的扎花刺繡藝術(shù),把它總結(jié)為“汴繡”。“汴繡”的產(chǎn)生就是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幾代人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現(xiàn)在總結(jié)出了36套針法,是指導(dǎo)我們制作汴繡藝術(shù)品的一個公式。
汴繡藝術(shù)的主要題材是中國名畫和古畫。當這些栩栩如生的刺繡作品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時,你不能不為它的精美絕倫的精湛技藝所感嘆、所折服。它給我們帶來了賞心悅目的美好感受。
二、 女紅繡藝
人們常用“巧奪天工”來形容工藝作品,并以此贊美它高超的技藝,那么,作為工藝品的“汴繡”,我們又怎樣來審視它的表現(xiàn)力呢?
對“汴繡”的描繪,明代史學(xué)家屠隆在《考槃余事·宋繡畫》中寫道:“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shè)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fēng),迥不可及”。
“較畫更佳”是說汴繡在忠實原作的基礎(chǔ)上,為原畫增添了絲線的質(zhì)感,更為生動、鮮亮,各有不同的韻味。
[魏吉安、開封汴繡研究所副所長,畫家]
汴繡的特點主要是以繡名古畫為主,我們從制作的角度講,講究平、齊、光、亮、和、順。所謂平就是繡面的平整,邊緣整齊,畫面光亮、色彩柔和,絲理順暢。從針法角度講,用針法要恰到好處,我們有一句俗語叫做“應(yīng)物象形”。

汴繡·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是唐代大畫家周昉的力作,它反映的是貴族婦女生活,人物與動物之間非常諧和。大部分用的是“高古游絲描”,整個畫面比較明快、雅潔,整體效果非常典雅、華貴,反映出盛唐時期的風(fēng)貌。在繡制時,大部分用的是很細的線,使用平針繡,這樣更加強了絲綢和絲線的質(zhì)感,人物豐滿明快、亮麗,整個繡品比原作更鮮艷,更具舞動的感覺。
這是唐代大畫家閆立本所畫的《步輦圖》,它描繪的是貞觀15年唐太宗接見吐蕃松贊干布的使者和親的場面。畫卷上共有13位人物,分兩組,右面以唐太宗為中心,9名宮女抬著步輦,手持華蓋、羽扇,簇擁而至,中間這位便是吐蕃使者祿東贊,他被前面穿紅袍的典禮官引見給唐太宗,后面穿白衣者為譯員,祿東贊身著民族的聯(lián)珠紋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而唐太宗則以他那舒展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飄動的胡須生動地體現(xiàn)了這位帝王的雍容大度與自信,面對吐蕃使者他思考著漢藏民族的友好與團結(jié)。

汴繡·步輦圖
繡品《步輦圖》,除了要體現(xiàn)原作的風(fēng)貌外,并充分利用刺繡的特殊工藝,克服了原作色彩已經(jīng)陳舊和單調(diào)的不足,使用了“平針繡”、“散套繡”、“對針繡”和“滾針繡”等針法,把人物的絲綢服裝雍容華麗、飄逸的質(zhì)感盡顯出來,比原作更加艷麗而華貴。使“和親”這一特殊的禮儀和友好而莊重的氣氛,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這幅汴繡堪稱繡品中之精品佳作。

汴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