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愈。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么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里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采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并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后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陳蒿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呈半灌木狀,生于山坡、田野和路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陜西產者稱西茵陳,質量最佳。
茵陳蒿的幼苗均卷縮成團狀,灰白色、灰綠色或灰黃色(貯藏日久),綿軟如絨。莖細小,除去表面絹毛后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氣清香,味微甘。以質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者為佳。這是從性狀上快速鑒別真假茵陳蒿的方法。
茵陳最常見的食用方法是蒸茵陳。其方法比較簡單。首先將買回來的茵陳嫩苗擇干凈,剪根,去掉黃葉,用涼水泡上15分鐘,再進行清洗,至少清洗3便,直到洗干凈為止;然后將清洗好的茵陳晾干,均勻地拌上小麥面粉,上籠蒸至25分鐘即可。最后,將蒸好的茵陳趁熱用鹽、味精、蒜茸、香油拌勻,即可食用。蒸茵陳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既是家常菜,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培育一種植物。開封人黃水淹不死、黃沙壓不倒、戰火摧不垮的品性,與茵陳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生命力極強的品性何其相似乃爾?!開封人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更是與茵陳蒿從“苗”到“蒿”全身是寶的特征異曲同工。在建設實力開封、文化開封、美麗開封、幸福開封的“五大攻堅戰”中,需要大力弘揚茵陳蒿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