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新聞資訊 >> 瀏覽開封

康熙御碑:熠熠生輝耀神州

2013/11/26 11:40:54 點擊數: 【字體:

    近來的業余時間,我幾乎都用在尋訪開封康熙御碑之事了。前段時間,路過文廟街的時候,看到附近的建筑已經開始拆遷,我的心不禁一陣緊張,加快腳步,趕到了文廟舊址,欞星門依舊高大、挺拔。曾經,我數次到當時還是開封第一師范學校的校園去瞻仰康熙御碑,都是匆匆忙忙,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資料。后來準備了相機等,打算記錄完整的碑刻資料的時候卻發現已經不可隨意進入那個地方了。如今,存放康熙御碑的學宮遺址附近因為施工,墻壁撕裂了一個大口子,我才得以在衰草荒蕪之中走近御碑。碑廊紅柱斑駁,屋頂部分坍塌,有些蒼涼感,但是那些御碑依然樸實無華。

    站在廢墟之上,我想尋找一些文化記憶,我希望幾片瓦當可以彌補我的失落。當時天色向晚,暮色四合,在附近工地機聲隆隆以及微弱燈光的映照下,于一大片瓦礫和下房土之間我看到了一塊斷裂的殘碑。那不是康熙的御碑,康熙御碑還在西面的房子墻壁上鑲嵌著,這是什么石碑呢?當時我一陣激動,似乎這塊石碑一直在等待我的到來,這么多天來,它一直靜靜躺在這個廢墟之上,風吹過、雨打過、人踏過,沒人發現也無人理睬,它就這樣沉默不語,因為它上面的字跡記載著它的身世。借助相機閃光燈我成功拍攝了夜幕下的石碑,雖然殘缺,但是剩下的文字還是十分清晰。

    一

    那一天,我在那里躑躅良久;那一晚,我撫摸殘碑不肯放手;那一刻,我真想把它帶走。我一度為我的私心而慚愧,后來又為我沒能帶走它而后悔。再去的時候,我帶著幾位文化界的朋友,沖著殘碑而來,卻僅僅見到了一塊只有3個字的邊角石塊。

    借助數碼技術的處理,原來我拍攝的殘碑文字大部分被解讀,碑文介紹了康熙御碑的前生今世,闡述了各個御碑的來歷,“碑刻因歷經滄桑已半埋土……政府撥專款將石碑移出……與欞星門交相輝映……學校增光矣略述始末以彰……”落款是“伯勇撰李旺枝書”,沒有時間,但是這已經給我很多線索了。

    我電話聯系徐伯勇老師,問他還記得不記得這塊石碑的事兒。因為時過境遷,徐伯勇老師說知道這事兒,但是詳細情況已經記不得了。他說:“當時在開封第一師范學校的廁所里發現了6塊康熙御碑,當時開封市政協提交了提案,要求保護好這幾塊石碑,后來市政府撥款修建了碑廊,把石碑移出來了。”

    開封府文廟在明代永樂五年(1407年)稱開封府儒學,原址幾經遷移,在清順治九年(1652年)的時候,知府朱之瑤將府文廟遷到今址。朱之瑤“建左廟右學”,“左廟”即文廟,“右學”即學宮。據《開封府志》記載:“廟中大成殿七楹,戟門三楹,欞星門三楹,外為泮池。左右建圣域。賢關二坊,名宦、鄉賢二祠,在戟門外東西各三楹,啟圣祠三楹。在文廟后廟西為儒學大門儀門各三楹,明倫堂五楹,千秋道脈房一座。后建尊經閣東西旁房各九楹,儒學教授宅一處。在文廟東,前堂三楹,后堂三楹。”由于水災兵燹,現僅存欞星門一座。

    廟西儒學,又稱學宮,后改為學校,一度為開封市九中,開封市九中遷到東郊后,部分被教育局教研室使用,后被開封第一師范學校使用。文廟舊址原來是開封市七中校址,開封市七中搬遷到學院門后,舊址為開封第一師范學校接管。原來古代建筑遺留下來的一面大殿的后墻被“古為今用”,一面蓋起廁所,一面蓋了民房。1979年,藏在墻內的康熙書寫的6塊御碑,被經年沖刷露出廬山真面。

    1984年,開封第一師范學校在修建校舍時,該校后院廁所北壁上的6塊康熙御碑重見天日,這6塊御碑分別是:“功存河洛”碑(長3.04米,高0.33米)、“嵩高峻極”碑(長3.19米,下部沒于土中)、“靈瀆安瀾”碑(長3.4米,高0.95米)、“昌明仁義”碑(長3.05米,下部沒于土中)、“沇濟靈源”碑(長3.6米,下部沒于土中);還有一塊字跡剝落,似屬詩文。每塊碑上都有“康熙御筆”的印璽。在東墻上還發現一塊“游梁書院增科舉員額由”碑。后來經過市政協委員的連年視察和呼吁,大概是在1996年的時候,在欞星門里面新建成的碑廊收納了這些御碑。

    在欞星門內側的碑廊,我仔細觀察那6塊御碑的落款,雖然都加蓋有康熙玉璽,但是上面的文字卻不同,一共有兩種璽文:一種是滿漢文字合璧的“廣運之寶”,一種是只有漢文的“康熙御碑之寶”。在“靈瀆安瀾”4字中上方的印璽下面還寫有“康熙御筆”4個楷書大字。

    那么,這6塊御碑到底經歷過怎樣的歷史滄桑?到底有什么來歷呢?

    二

    我曾在禹王臺御書樓上見到過“功存河洛”的牌匾,落款也是康熙,大小與石碑相仿,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系呢?帶著疑問我到禹王臺公園現場查看,結果竟然有了巨大的發現。

    在禹王臺東西兩側的碑廊中,至今仍有幾塊石碑記載著4塊御碑的來歷。碑石表面光滑,個別字跡已經風化,但是依然可以窺視當年御碑的來龍去脈。

    先說東側的《御書功存河洛記碑》,一共3塊,每塊長1.25米,高0.45米,行書“巡撫河南等處提督軍務兼理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國光撰,日講官起居注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周金然書”。碑文記載,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七月,皇上遣內閣中樞穆東格、翰林院華貼民、米貴赍奉御書“功存河洛”4個大字為河南開封府禹王廟題額。當時官員肇建御書樓三楹于廟前,“愛命良工虔鉤恭勒,施干掉模之首,諏吉高懸”。該碑當時是為禹王廟所書,天下禹王廟很多,獨開封禹王廟得到了康熙的御筆。御書樓建筑精巧,1694年建,坐北朝南,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三間,上下兩層,重檐硬山頂,屋面為琉璃剪邊,前坡有一標心,正脊為花脊、浮雕八條龍,兩端置大吻,餞脊置獅、羊、馬、魚等小獸,墀頭浮雕牡丹,檐下無斗拱,用荷葉墩承托出。上層明脊為透雕二龍戲珠,次間為鳳穿牡丹,下檐無雕飾,明間裝六棣條頭格扇門四扇,兩次間辟坎窗,精巧秀麗。

    御書樓二樓中間曾懸掛的“功存河洛”牌匾后來遺失。據徐伯勇老師講,在康熙御碑沒有發現以前,御書樓上懸掛的是開封著名書法家牛光甫所寫“功存河洛”牌匾,懸于一樓門上。后來徐伯勇老師建議恢復康熙的題詞,這本身就是從文化的角度還原現場的物品,康熙的字掛在御書樓可謂“名副其實”。

    另外,在禹王臺東西兩側的碑廊還有河南巡撫顧汧所作的《御書功成河洛匾額四道恭頌并序碑》。在序言中他說:“康熙歲次甲戌,秋七月,上遣官赍御書匾額四道至河南摹勒奉懸”,“翰親揮遣官賜河南境內嵩岳、淮瀆、禹王廟、孟子游梁匾額,臣亮職在守土以承宣……分懸其境,仰見精微廣大乎”。“四大御碑頌”分別是《御書功存河洛頌》、《御書昌明仁義頌》、《御書靈瀆安瀾頌》、《御書嵩高峻極頌》,對每一個題詞都作了頌詞,并簡單敘述其經過,四道匾額除制作木匾頌行各處之外,還刻成了臥碑存于開封府學宮。

    康熙御筆匾額“功存河洛”懸于開封禹王臺禹王廟前御書樓;“昌明仁義”在孟子游梁祠,康熙二十八年游梁祠擴建為游梁書院;“靈瀆安瀾”在淮瀆廟;“嵩高峻極”在嵩山。禹王廟和游梁祠在開封,那么,“靈瀆安瀾”和“嵩高峻極”分別在哪里呢?

    《登封縣志》大事記中記載,1694年10月,經河南布政司李國亮奏請,康熙帝為中岳廟題“嵩高峻極”匾,懸于峻極殿內。《桐柏縣志·典禮志》記載:“(康熙)三十三年,以欽頒御書‘靈瀆安瀾’,匾額遣官致祭。”“靈瀆安瀾”在桐柏縣淮瀆廟。《河南文史資料》 第六輯刊文介紹說,在桐柏,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這樣認為:“‘靈瀆安瀾’碑被日本人偷到了開封,1945年,他們投降了,沒來得及運往日本,就挖個坑,埋了。”問到誰看到日本人偷了,他們的回答也驚人相似:都這么說。這只是主觀臆斷而已。徐伯勇老師說:該碑不是日本人運到開封的“贓物”,只是當年把碑刻好后,沒有及時運往桐柏而留存在開封罷了。

    三

    在文廟欞星門里面西側的墻上還有一塊石碑“沇濟靈源”,該碑的康熙落款與“四大御碑頌”所提的四塊不一樣。可以看出不是同一批寫的。

    濟水是一條非常古老的河流,它發源于濟源王屋山,流經河南、山東兩省入海。《爾雅·釋水》:“江、淮、河、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明代的時候,濟水被朱元璋封為北瀆大濟之神。明清兩代,對濟水水神的御祭不下30次。《濟源縣志·祀典》:“康熙三十七年御書‘沇濟靈源’,懸淵德殿。”這說明了“沇濟靈源”匾額就掛在濟源縣濟瀆廟的淵德殿。“沇濟靈源”書寫的時間要比“功存河洛”那4塊匾遲了4年。

    在文廟欞星門里面還有一塊御碑,當年因為碑上沾滿了白灰,字跡無法辨識,如今經過歲月的洗刷,字跡可以看清,內容是一首詩:“山徑紆徐合,溪聲到處聞。竹深陰戛日,木古勢干云。倚檻聽啼鳥,攀崖采異芬。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關于這塊御碑的來歷,我咨詢了很多人,沒人能說出來。

    如今,康熙為河南幾個名勝題寫的這些匾額,在原地大都殘失,這批意外保存在開封的康熙御碑見證了當年康熙帝文治武功、勵精圖治的片段,隨著時光的變遷,這批御碑愈發顯得非常珍貴。(原標題:康熙御碑:熠熠生輝耀神州)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日報(2013-11-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