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以前的朱仙鎮
朱仙鎮之名據傳是因戰國時朱亥居仙人莊而得名。朱亥為戰國時信陵君著名門客,有觀點認為朱亥為屠夫祖師爺,享有祭祀之尊,故為朱仙,所以其所居之仙人莊得名朱仙鎮。但是如果加以考證的話,我們發現仙人莊并非朱仙鎮,因為仙人莊在開封城西南二十里,距朱仙鎮二十五里,其方位偏差甚大。因此,仙人莊為朱仙鎮之說恐不足為憑,從現在所見到的文獻記載來看,朱仙鎮之名至少在北宋時期就業已存在。朱彧《萍洲可談》卷3載:“張昪杲卿微時,與程戡倶下第,橐盡,歩出南薫門,至朱仙鎮。是日立春,就肆買食,共探懷得數十錢,僅能買湯餅,無錢致肉也,相與摘槐茁薦而去。后倶在政府,遇立春日,程邀杲卿,開宴,水陸畢陳,艷妾環侍,程有驕色。杲卿從容話舊及朱仙鎮槐角事,程愧,其左右面赪舌咋,終無歡而罷。杲卿歸,語其內曰:‘程三其黜乎,器盈于斯矣!’未幾,果罷執政。”《萍洲可談》中所提到的張昪和程戡均為北宋時人。周寶珠考證說張昪,字杲卿,生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卒于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舉進士。程勘,字勝之,生于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舉進士。張、程二人未舉時到過朱仙鎮,此事應在公元1015年以前,這就是說,此前已有朱仙鎮之名或者鎮之存在。
盡管北宋時已有朱仙鎮之名,但此時的朱仙鎮商業貿易并不發達,按照宋王存《元豐九域志》所載,當時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所轄各鎮有開封府赤倉鎮,祥符陳橋、郭橋、八角、張三館四鎮,尉氏朱家曲、宋樓、盧館三鎮,雍秋圉鎮、中牟白沙、圃田、萬勝三鎮,酸棗草市鎮、東明濟陽鎮、襄邑、崇化、黎邑鎮,扶溝建雄、義聲鎮,鄢陵馬欄橋鎮,太康高柴、崔橋、青桐三鎮,從記載來看,‚當時并沒有朱仙鎮,而按照宋朝制度“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此說見于高承《事物紀原》卷7。因此,朱仙鎮不見于《元豐九域志》京畿周邊諸鎮記載的史實來看,說明朱仙鎮此時還未立有稅收之官,商業貿易的稅收還未達到宋代市鎮的標準。因此,它雖是北宋京城南去的重要驛站,曾有簡單的市場貿易,但其商業貿易還未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其商業也并非十分繁榮,這與明清以后的情況截然不同。
朱仙鎮紅石橋
二、水陸交通與朱仙鎮的興起
朱仙鎮作為明清時期著名的商業城鎮,它的興起得益于其所具備的水、陸兩種運輸條件。就水路交通而言,朱仙鎮的興起以賈魯河的開通為轉折,賈魯河成為朱仙鎮興起、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條件。明清時代的賈魯河是中原腹地唯一“通江達海”的水運通道。明人黃汴編纂的《一統路程圖記》中記載了淮安由南河至中原汴城(開封)的水運路線,大體如下:“淮安 。十里湖口閘。十里移風閘。十五里清江閘。十五里福興閘。十里新莊閘。十里淮河口。北去徐州。西南五里馬頭。六十里洪澤驛。三十里石灰窯。三十里龜山。三十里泗州。六十里舊縣。十五里龍窩。三十里山岡。三十里雙溝。三十里浮山寺。三十里五河縣。三十里小溪灣。三十里三岔。三十里青泥灣。十里鳳陽府。三十里十里溜。三十里長淮溜。三十里半步溜。三十里懷遠縣。北往亳州。二里荊山。禹王廟。廿里馬頭城。三十里斷窯。三十里洛河。三十里石頭鋪。三十里泥岔。三十里下蔡。三十里壽州河口。三十里焦岡。十五里筍樁河。十五里至正陽。西十里八里躲。六十里穎上縣。六十里江口驛。四十里釣魚臺。十里張家溜。廿里大溜。五里潁州。(河南兵憲駐扎)。十五里白廟。十里泗河鋪。六十里太和舊縣。四十里稅子鋪。十五里界溝驛。廿里紙店。三十里王壩溜。十里槐方店。十五里王昌集。廿里富壩口。南至南頓五十里。北十里新站。八里牛家埠。五里潁息坡。南,下水,四十里至南頓。北廿五里周家店。十五里李方店。三十里西華縣。一百廿里李家潭。四十里朱仙鎮。起車。四十里至汴城。”
這條水運通道在當時長江以北的水路中其地位僅次于“北京由漕河至南京水驛”、“南京由漕河至北京各水運閘”之后,而位居全面第三,足見其在當時水運交通地位的重要。這條水運路線的起點在京杭大運河的樞紐淮安,而南河則是在今天的淮河,由淮安經南河至汴城水路,實際就是從淮安出發向西入洪澤湖,后再入淮河,由淮河正陽關向北入穎河,再溯穎河西北行,經安徽穎上、阜陽、太和等縣入河南,再北行100余里至周家店,即今天的周口,再從周家店轉賈魯河北上200里至朱仙鎮,再由朱仙鎮起車,陸運40里至河南府治開封。
當時的賈魯河是京杭大運河上的樞紐,淮安經淮河至中原腹地開封的水運線的北段,賈魯河縱貫朱仙鎮,把朱仙鎮分為東、西兩部,河寬將近六丈,各種運船均可直接到達鎮內,山陜等西北地區的皮毛、木材、鐵器、桐油、京津的食鹽、雜貨等經此向南運輸,江南的茶葉、紙張、瓷器、大米、絲綢等由此販至西北,故東南絲綢、西北山貨、江淮米栗等都以朱仙鎮為集散地,然后再轉運華北和南方各地,因此,借助于賈魯河的水運,朱仙鎮迅速發展,并成為中原地區著名的商業城鎮。
除了水路交通外,經由朱仙鎮的陸路交通對其繁榮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仙鎮的南關大街與直通尉氏、許昌、漢口的驛道相連接。北關大街與通往開封的大道相連,由開封向北45里至汴城后,可直通京師,這條大道是明清以來江北地區通往京師最近捷的道路,不僅如此,這條大道還有著廣闊的腹地,明代《一統路程記》中清楚的記載著由北京經由河南開封,朱仙鎮的陸路交通可直通湖北、湖南和廣西。“順天府。四十里盧溝橋。三十里良鄉縣。六十里涿州。十五里樓桑村。三十里定興縣。十里白溝河。六十里安肅縣。十五里渡曹河。三十五里保定府。四十五里陘陽驛。四十五里慶都縣。六十里定州。五十里新樂縣。九十里真定府。六十里欒城縣。四十里趙州。五里洨河橋。六十里柏鄉縣。……三十二里渡洺河。廿七里呂翁祠。廿里邯鄲縣。廿里趙王城。廿里臺城岡。三十里磁州。廿里講武城。四十里彰德府。五十里湯陰縣。六十里淇縣。五十里衛輝府。(西去陜西、四川。西南由鄭州去云、貴。)南廿里沙門。五十里延津縣。廿五里齊益。四十里丁店。三十里至河南布政司開封府祥符縣大梁驛。屬府。四十里朱仙鎮。五十里尉氏縣。八十五里鄢陵縣。五十里許州。三十里林漁。六十里桃城。六十里磚橋。六十里上蔡縣。五十里汝寧府。六十五里郭家店。五十里張五店。六十里真陽縣。四十五里接官亭。三十里寨河。三十里渡淮河羅山縣。五十里潑皮河。四十里長潭。廿里界牌河。十里分水嶺。三十五里王福店。四十里麻城縣。五十里沙河鋪。五十里林山河。三十里團風鎮。七十里陽邏。二十里沙河口。五十里漢口。(渡大江,廣七里。)至湖廣布政司武昌府江夏縣將臺驛。六十里東湖驛。六十里山陂驛。并屬江夏縣。六十里咸寧驛。(咸寧縣。)六十里官塘驛。六十里鳳山驛。(并屬蒲圻縣。)六十里長安驛。臨湘縣。六十里云溪驛。六十里岳州府岳陽樓、巴陵縣岳陽驛。七十五里鹿角水驛。屬巴陵。六十里磊石驛。六十里營田驛。六十里笙竹驛。并屬湘陰縣。七十里彤關驛。屬長沙縣。彤音同。七十里長沙府長沙縣、善化縣臨湘驛。屬長沙。九十里湘潭驛。湘潭縣。百十五里淥口驛。東去江西袁州。南六十里泗洲驛。并屬醴陵縣。七十五里都石驛。(屬湘潭。)六十五里。皇華驛。七十五里霞流驛。(并屬衡山縣)。六十里七里驛。六十里衡州府衡陽縣臨烝驛。九十里新塘驛。(并屬衡陽)。九十里柏坊驛。六十里河洲驛。六十里歸陽驛。九十里三吾驛。(并屬祁陽縣)。九十里方瀲驛。六十里永州府零陵縣湘口驛。(屬零陵)。九十里石期驛。(東安縣)。九十里柳浦驛。六十里山角驛。七十五里全州城南驛。(無量壽佛涅盤湘山寺,身尚存)。九十里建安驛。(屬州)。百三十里白云驛。興安縣。八十里大龍驛。靈川縣。五十里至廣西布政司桂林府臨桂縣東江驛”④因此,作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水陸聯運碼頭,四通八達的交通打破了各地的封閉狀態,使得城鎮與城鎮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城鎮與鄉村之間的距離縮短,商路的發達,帶動了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沿商路地區的農產品不僅可以及時的輸送出去,而且使農產品轉化為商品,推動沿商路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朱仙鎮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加快了省內和省外商幫之間的交流和聯系,使得他們能夠更方便、更迅速地獲得生產和銷售信息,因此,朱仙鎮成為商人們理想的商業活動場所,這理所當然的更加促進了朱仙鎮的繁榮。
大關帝廟(即古時山陜會館)
三、明清時期朱仙鎮的商業繁榮
許檀在對清代朱仙鎮的商業問題研究過程中,利用實地調查收集的朱仙鎮會館碑刻資料對其地的商業發展脈絡、商業結構、商人分布及商業關系等進行了考究,并認為:朱仙鎮商業以賈魯河的修浚為契機,在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開始興起;清康熙、雍正年間該鎮商業迅速發展,匯聚的商人商號達數百家,但其經營規模似還有限;乾隆年間朱仙鎮商業進入鼎盛時期,不僅商人商號數量超過千家,而且經營規模也明顯擴大。道光二十三年朱仙鎮遭受水患,此次水災對該鎮破壞很大,終成為朱仙鎮商業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許檀之說基本上概況了朱仙鎮商業的興衰變遷脈絡,筆者深表贊同。特別是許檀根據乾隆年間《重修關帝廟碑記》和《本廟全圖》兩碑鐫刻的商人名號,整理統計了乾隆年間朱仙鎮的行業分布情況表。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朝乾隆年間朱仙鎮的主要商業類別有雜貨業99家,典當業44家,糧食業59家,煙業16家,服飾業73家,飲食業49家,手工業318家,其他行業80家。在這里應該特別強調指出的是發達的手工業在朱仙鎮商業經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其中以皮毛業和版畫業為最。皮毛制造是該鎮重要的手工行業,全鎮共有羊毛字號31 家、皮房251 家、氈帽作坊8 家。朱仙鎮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維坊年畫等齊名,是清代四大版畫之一,尤以紅紙門神最為著名。民國時的記載稱,“紅紙門神尤為鎮中特產⋯⋯往昔盛時業此者三百余家,出品盛銷于鄰近各省,大有獨占市場之勢”;民國年間此業已衰,但仍有紅紙業作坊20 余家,門神商店40 余家。乾隆年間參與捐資的門神作坊共有14 家,抽厘金額100 兩;眾工匠另外捐銀60 兩,合計為160 兩,這一數額超過了251 家皮房的捐資總額147 兩。由此可見,此時朱仙鎮版畫業即使未達到巔峰時期,但其規模和經濟收益就已屬可觀。特別是工匠捐銀數額竟高達店主的3/ 5 ,一方面反映了從事版畫業的工匠人數眾多,同時也顯示出他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高。
朱仙鎮除了有較為齊全的商業行業外,經商者來源地也是十分廣泛,其中不僅有來自河南的本地商人,還有眾多來自全國其它地區的商人。許檀認為朱仙鎮的山西商人來自平陽、絳州、太原等府,陜西商人主要來自同州府,尤以山西平陽府曲沃、翼城等縣及絳州商人為多。雜貨、典當、糧食、煙草、服飾等業是構成朱仙鎮商業的主要內容。匯集于朱仙鎮的商貨中,綢緞、布匹、大米、茶葉、瓷器、桐油等來自江浙、安徽、江西等省,煙草、鐵器來自山西。這些商品除相當一部分供應省城開封之外,其流通范圍還包括開封府屬各州縣以及河南北部的歸德、彰德、衛輝、河南等府的一部分,或許還涉及山西南部的部分地區。除山陜商人之外,許檀還認為清代活躍于朱仙鎮的還有安徽、福建等省商人。
不僅如此,從朱仙鎮的整個城鎮布局來看,同樣體現了商業的繁榮和發達。朱仙鎮北至今里鎮四里的小店王,南至八里的腰鋪,東至三里的宋寨,西至二里的豆腐店。全鎮面積約120多平方公里。當時的人口達30萬上下。賈魯河縱貫南北,將朱仙鎮分為東西兩鎮。鎮中從事商業經營的居民就有4萬余戶,除客棧數十家外,還有山西會館,山陜甘會館和數十個驛站。各地官僚、政客、文人雅士,客商工匠、手藝人、賣藝人常年往來不斷。于是,服務于往來客商的茶館、飯店也就蓬勃發展起來。朱仙鎮最繁盛之時,鎮中每日泊船200余只。據新中國建立后出土的船錨考證,當時已有相當噸位的大船。當時朱仙鎮的規模要比今天大得多,賈魯河將整個朱仙鎮劃分為東、西兩鎮。東鎮又勝于西鎮。東鎮的雜貨街經營南北商品,曲米街設麥商鋪,炮坊街多為爆竹作坊,油簍街多為油行店,順河曉光街則多為普通商號,其中以各色雜貨最為繁盛。西鎮的京貨街多蘇廣時貨,順河街、西大街、保元街為普通商鋪。全鎮大小街道達百余條。
四、清代中后期朱仙鎮的衰落
由于黃河在元朝后期的不斷泛濫,為了能夠解決河患問題,所以元朝政府派遣賈魯治理黃河,所修浚河道就是著名的“賈魯河”,這樣漕運等的發展提供給了朱仙鎮的發展契機,然而明朝前期的黃河多次泛濫,又淤塞了河南的另外一條重要的航運河道——汴河,此時經過疏浚的賈魯河就成為河南重要的航運通道,進而為朱仙鎮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但是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黃河再次決口,“奪溜賈魯河,朱仙鎮再遭水災。”此時的朱仙鎮的經濟與繁華之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決鄭州橋,漫中牟之西北而下,經朱仙鎮西八里之新莊,下達白潭,鎮中河流淺微,航行困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春,黃風時起,河被沙填,舟楫完全不通。周家口此時興起,代替了朱仙鎮的地位。
我們具體再以朱仙鎮陜甘會館的擴建與重建的支出數目為例來做以佐證: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三年添建山門和戲臺,共使銀284兩5錢3分;第二次是在康熙末年,主要對大殿等項工程的修繕共用銀190 兩7 錢;而雍正元年夏秋時的黃河決口,灌賈魯河南下,使得賈魯河“河身淺狹,遂致漫溢”,而朱仙鎮“鎮上房屋多被慘毀”。這次水災再次使會館建筑受到很大破壞,此次捐款有歷史記載的達到860兩;乾隆二十六年七月的黃河決口, 黃河再次竄溜賈魯河,朱仙鎮再被水災。此次水災之后,山陜客商又對會館進行重新修繕,共使用銀9910兩,乾隆中葉會館的兩次修建工程總計耗銀達12300 余兩。道光二十三年黃河水再次泛濫,洪水退后,留下大量淤沙,淹沒了商品,會館受到重創,但會館重修再不見于史書,由此可見此時的山陜客商對會館修繕已是有心無力了。光緒十三年的黃河決口,使得賈魯河河道淤淺,難以通航,加之災害頻仍,朱仙鎮經濟終是江河日下。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水災增加了朱仙鎮的財政支出,水災帶來的泥沙淤積、土地鹽堿化等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表現在:一是泥沙淤積,交通運輸線路的改變,導致朱仙鎮失去了交通優勢。賈魯河以黃河為水源,常年的泥沙沉積,使賈魯河河道淤塞,到清中期以后,淤塞問題十分嚴重。二是黃河決口,損毀人畜。道光二十三年,黃河自中牟決口,賈魯河“河身淤成平陸,河身以上又淤高丈許,朱仙鎮民房沖去大半”,因此黃河水患不僅淤塞河道,而且沖毀房屋,而直接造成了朱仙鎮生態環境的惡化,對朱仙鎮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朱仙鎮逐步走向衰落。
朱仙鎮古碼頭(位于腰鋪村東南)
五、結語
朱仙鎮曾與漢口鎮、景德鎮、佛山鎮并稱“中國四大名鎮”,但是這種狀況在持續了二百多年后, 它們在全國市鎮中輝煌的地位出現了分化。四鎮中, 漢口鎮在原有的經濟基礎上, 一躍發展成為現代都市;景德鎮雖曾經出現了衰敗之勢, 但沒有改變“瓷都”的美譽和在地區經濟中的地位;佛山鎮經濟雖一度陷入困頓,但是經歷了短暫陣痛后,也趕上了近代化的步伐,頗得名鎮遺風。 唯有朱仙鎮, 自清末以來迅速衰敗, 經濟一蹶不振,繁榮的景象不復存在,其面貌也已難當現代市鎮之名。名鎮復興之路雖有頗多困難,但是亦有良方多多。筆者認為在一段時期以內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發展陸路交通,實現城鎮類型外向化,歷史時期上的朱仙鎮就是利用水路實現了外向型發展,現在我們可以利用中原交通之便利再次在交通上多下文章。目前開封與鄭州的交通方式比較便利,因此,要加強朱仙鎮與開封之間的交通建設和投入,例如道路、公交車等,便于朱仙鎮和其它經濟體的人才、技術、商品、資本的聯系,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第二、利用傳統文化底蘊,培育本地穩固的旅游、文化資源,以地方特色招徠客商,促進經濟發展。朱仙鎮的發展上對于開封名城的依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利用主城和衛星城共同具有的知名度,利用諸如年畫等地方特色產品,實現大開封旅游圈的開發,開展特色產品和旅游,亦不失為一條經濟發展之路。朱仙鎮要吸引外來資本、人才,合理規劃,加大旅游資源的開發。
第三、加強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的現代企業意識和品牌擴張意識。例如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年畫的消費市場進一步收窄,如何提高年畫市場的需求,并與現代需求結合起來,需要進一步的開發。還有,朱仙鎮五香豆腐干原名“五香茶干”。明末以后,由朱仙鎮王姓“玉棠號”繼續制作,至今已祖傳十余代,久盛不衰。但是其品牌發展有限,產品銷售的區域的局限性較大,在這個方面,可以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來進一步推廣特色品牌,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求得傳統特色經濟產業的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