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考古與文物保護:
1987年5月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了9千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和用鶴類尺骨制作的七音骨笛,可以吹奏旋律,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發展史上屬最早的實物發現。1986年郾城郝家臺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古城,對研究我國奴隸制的產生和國家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編寫了《漯河市文物志》、《漯河市文物分布圖》、《漯河市建國以來文物工作大事記》、《漯河名勝》、《上下八千年》漯河文物畫冊,擴大了對外文化交流。1999年,我市出臺了《漯河市建設工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之后,我們成立了漯河市文物勘探管理辦公室,正式拉開了我市基建工程文物保護的帷幕,配合全市基本建設工程依法對各工程占地進行了文物調查與勘探,第一次將文物保護納入到城鄉建設總體規劃之中,有力地保護了我市地下文物資源。1998年至今,我們從省文物局、市政府爭取資金,先后對臨潁“三絕碑” 、許慎墓、三晉鄉祠大殿、郾城彼岸寺經幢等進行了維修,使我市地上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并且許慎墓、賈湖遺址、小商橋的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完成,并制訂了臺北首任知府陳星聚墓園的保護方案。另外,近現代文物征集、賈湖遺址第七次發掘等工作也取得了喜人成績。
2006年底,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許慎文化研究開發中心)正式組建,現有編制4人,配合基本建設項目范辛鐵路、蘭鄭長輸油管道開展文物調查、勘探和參與考古發掘工作。截至目前,漯河市境內現已發現各類文物景點200余處.其中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7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30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填補空白,臨潁縣繁城回族鎮、臨潁縣皇帝廟鄉小商橋村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村。三晉鄉祠、許南閣祠、召陵區張氏祠堂、臨潁小商橋、舞陽北舞渡當鋪和彩牌樓被省文聯核準,列入河南省首批古民居名單。現有各類館藏文物5000余件,全部完成了一、二、三級品鑒定和建檔工作,同時建立了館藏文物數據庫,拍攝文物1700多件(套),拍攝照片7125幅。
為了更好的實施對文物的保護,政府和社會各界先后投資400多萬元對我市3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庫房、設施進行了保護和維修,使我市現存的大多數名勝古跡得以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同時,還積極協調工商公安等部門狠抓打擊破壞、走私等文物犯罪活動,多年來,全市公安部門移交涉案文物2000多件。迄今已連續17年實現文物安全年。
二、文藝創作
(1)文學創作。
漯河市具有堅實的戲曲創作、演出實力。先后涌現出李伯良、陳解民等一批優秀劇作家和張三旺、趙吟秋等一批優秀戲曲演員。
由劇作家李伯良創作的現代戲《崗九醒酒》,獲第十五屆中國戲曲電視劇展播金鷹獎二等獎、全國戲曲電視劇短劇二等獎。
由國家一級編劇陳解民創作的《調查》、《特殊親家》等4部劇作獲全國獎項;有《蓮貞酒樓》、《警笛聲聲》等8部作品榮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入選獎,有《調查》、《人生路口》等三部戲劇作品晉京演出。另有《藏不住的白紗巾》、《成龍夢》等五部劇作分別由漯河市豫劇團、省豫劇三團、南街村文工團、新鄉市豫劇團排演,參加了河南省二屆、三屆、四屆、六屆、七屆戲劇大賽并獲獎。其中小戲《調查》,榮獲全國第11屆“群星獎”金獎、獲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最佳編劇獎。小戲《誰怕誰》獲中國第11屆“群星獎” 銀獎。大型現代戲《特殊親家》(合作)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入選獎后;又榮獲中國戲曲第三屆金三角交流演出一等獎及劇本創作獎。
舞陽縣文化局編劇谷培勛創作的大型現代戲《鳳鳴梧桐》在省群眾館舉辦的全省業余作者劇本創作評獎中榮獲一等獎。大型現代戲《五福臨門》在省文化廳舉辦的全省戲劇作者評獎中榮獲劇本創作一等獎。1992年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入選獎”,并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獎”。大型現代戲《局長的兒媳婦》在河南省第六屆劇本評獎中獲三等獎。大型歷史劇《舞陽侯》在省文化廳舉辦的全省戲劇作者評獎中榮獲劇本創作二等獎。大型現代戲《黑燈籠紅燈籠》在河南省第五屆劇本評獎中獲三等獎。
由劇作家于富海創作大型歷史劇《榮辱商賈》,由漯河市豫劇團排演,參加了河南省第六屆戲劇大賽,獲銅獎。由于富海創作、漯河市豫劇團排演的的大型現代戲《白發親娘》,榮獲河南省第九屆戲劇大賽金獎,第七屆民間戲劇節一等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入選獎及河南省文藝成果獎。由于富海創作、漯河市豫劇團排演的大型古裝戲《巾國雄風》,榮獲第十屆河南省戲劇大賽文華新劇目獎。
近幾年來,漯河市豫劇團發展勢頭良好,連創佳績。在《白發親娘》中飾演主要角色的張三旺,榮獲演出一等獎。在2006年河南省舉辦的青年演員大賽中,市豫劇團演員郭來喜榮獲金獎。在2007年河南省舉辦的青年演員大賽中,市豫劇團演員李艷娜再次榮獲金獎。另外,還有李金環、李寶季等演員在省里近幾年舉辦的紅梅獎和黃河戲劇獎中獲獎。張長明在河南省第九屆戲曲大賽中,音樂設計獲一等獎。在全國第七屆“映山紅”戲劇節中獲音樂設計一等獎,并獲優秀樂手獎。2005年獲河南省“文化先鋒”稱號。
2004年,漯河豫劇團在北京政協禮堂演出,受到了首都觀眾的好評,為我市爭得了榮譽。
此外,我市還有郾城曲劇團、臨潁豫劇團、臨潁曲劇團、舞陽豫劇團等藝術團體,長年活躍在演出市場。
這幾年,群眾自發的民營演出團體十分活躍。先后出現了自力豫劇團、宏泰曲劇團等一批藝術團體。尤其是銀鴿藝術團(原“下崗職工藝術團”)是我市一支異軍突起的民營劇團。自2002年成立以來,他們自編自演的大型現代戲《母女恩怨》在河南省首屆民間戲劇節大賽中獲金獎。自編自演的小戲《名牌》、《路》等六個小戲,參加了河南省第八屆、九屆小戲(小品)曲藝大賽,并獲得了二金二銀二銅的成績。藝術團創作排演的大型反邪教現代戲《生日》,在全省巡回演出160余場。自編自演的26個小戲、10余部大型現代戲被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及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制作成光碟對國內外發行。幾年來,《黨的生活》、《河南工人日報》、河南電視臺、河南電臺、鄭州文藝臺等眾多新聞媒體對藝術團做了專題報道,根據陳解民創辦“下崗職工藝術團”的事跡制作的專題片《情緣》,獲河南省第六屆“五個一工程”入選獎。
(2)影視藝術創作。由我市文藝工作者編劇并播出的電視劇、廣播劇30多部。如南豫見編劇的8集電視連續劇《日出日落》、20集連續劇《生死較量》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李伯良編劇的戲曲電視劇《崗九醒酒》在省電視臺播出并獲得省“五個一工程”獎;市電視臺錄制的專題片《漯河——鋪展綠色的城市》,濃墨重彩地表現了我市的城市建設成就,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產生了良好的影響;陳解民創作的上下集電視劇《攀登腳手架的人》和《站起來》在河南電視臺播出,廣播劇《警笛聲聲》、《蓮貞酒樓》分別獲得河南省第三屆和第四屆“五個一工程獎”,《八千里路云和月》獲河南省“自強杯”廣播劇本一等獎;《高高的腳手架》代表河南進京參加建國40周年廣播劇交流播出。
(3)書法、美術、攝影創作。近年來,不少美術作品在全國和省內各類畫展中頻頻入選、獲獎。如韓慧君的《雪情》、《陜北行》,劉明智的《燥熱的風影》,左國輝的《希聲》等油畫作品入選河南油畫邀請賽;毛合民的《美人蕉》、《水仙》入選全國畫院院長展;馬明松的水粉畫《老橋》、《等著》入選全國和河南水粉水彩畫展并獲獎。特別令人欣喜的是,陳文利的《一年好景》和王紅巖的《靜絲》雙雙入選第9屆全國美展,其中年僅二十幾歲的陳文利榮在本屆全國美術大展中獲獎,顯示出我市的美術創作有了新的突破。攝影創作緊追時代,異軍突起。其中解治國的《競秀》、王長松的《東方母親》和《大山的訴說》,侯峰的《動情》和《飛》、何全福的《日出紅霞滿沙澧》等作品在全國和省內外的攝影作品展中屢屢獲獎。
(4)音樂、舞蹈、曲藝連創佳績。音樂創作成績突出,王志學、李俊生聯手創作的歌曲《祝福你,祖國的未來》、袁合金創作的《中國在歌唱》、牛濤創作的《走近好人》、吳書清、李中海合作的《中國旗幟》等歌曲分別在河南省第六屆、第七屆歌曲評獎中先后獲得一、二等獎或優秀獎,《祝福你,祖國的未來》同時還獲得省“五個一工程獎”。聲樂和器樂表演方面,在北京國際合唱節中,漯河藝師“少女之聲合唱團”獲銀獎,3515工廠老年合唱團獲全國第二屆老年合唱節銅獎;在第八屆黃河之濱音樂周演出中,漯河藝師器樂曲《大唐六駿》、《歡樂的夜晚》分別獲金、銀獎。劉牧真等創作的舞蹈《沙河漢子》和《鬧傘》在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中獲舞蹈銀獎,在舞蹈方面。
(5)民間文藝繼承創新煥發生機。長期在群眾中流傳的民間故事被收集整理出版,如:《漯河民間文學》、《楊德懷民間故事精選》等。新編故事和故事文學創作極為活躍,廖新中連續出版兩部新編故事集《中國現代名人家教故事》和《名人執法故事》;劉金濤有十幾篇故事文學作品在《上海故事會》等刊物上發表。民間繪畫是民間文藝的重要藝術形式,我市舞陽縣的農民畫在全省享有較高的聲譽,武天舉創作的《東河灣·西河灣》曾獲全國大獎,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區劃以來22年中,我市文藝工作者共創作發表各類文學作品500余部(件),電視劇、電視片46部,戲劇35部,民間文藝作品集20余部,書法、美術、攝影入選省以上展出500余件,音樂、舞蹈、雜技、曲藝獲得省以上獎項近200個。22年來,我市文藝工作者共獲得40多項國家獎項,460多項省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