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走進漯河 >> 漯河概況 >> 瀏覽漯河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漯河文化民俗概況

2013/4/10 16:51:14 點擊數: 【字體:

    【節日文化】
  
    漯河市節日文化十分豐富,既有傳統的現代的,也有國際的國內的,綜合起來,主要有:元旦、春節、元宵節、“三八”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
  
    漯河市節日文化活動年年辦、年年新,其形式內容隨節日的不同而不同,既有文藝晚會的形式,也有歌詠比賽、舞蹈比賽、美術書法攝影展覽、地方戲劇大賽,還有體育運動比賽,和各類專業知識競賽等,形式新穎活潑,內容多種多樣。如“三八”婦女節:為提高婦女綜合素質,歡慶婦女自己的節日,以婦聯牽頭,動員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婦女參加,開展知識競賽,跳繩、短跑、自行車比賽,有時還舉辦歌曲、戲曲比賽。“五一”國際勞動節,一般由工會牽頭,組織舉辦市縣籃球運動會、乒乓球運動會,舉辦交誼舞比賽,職工美術書法展覽等。“七一”建黨節,每年由各級黨委組織,舉辦慶祝建黨節大型文藝晚會。“八一”建軍節,舉辦大型晚會慶祝“八一”,密切黨政軍民魚水關系。“十一”國慶節,舉辦大型國慶文藝晚會,廣場文化活動,慶賀國慶節。
  
    元旦,元旦節日是一年的開始,社會各界都組織晚會或其它形式的活動,慶祝新一年的開始。春節是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合家團聚、國泰民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因此也最熱鬧,貼春聯、掛年畫,正月十五元宵節,全市城鄉鼓聲樂聲一片,民間藝術表演最為紅火。流傳在舞陽、郾城一帶的獅子盤門,寓于避邪消災,慶賀豐收。正月里民間藝術表演。數千人的參賽表演隊伍,數以萬計的觀眾,規模宏大,蔚蔚狀觀,極大地活躍了節日氣氛,豐富了群眾節日文化生活。
  
    除以上統一性質的節日外,流傳在漯河地區的還有以農歷節氣為名的地方物色較濃的民俗節日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趕廟會)、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螞蟻生日)、七月七(牛郎會織女)、七月十五(鬼門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十來一(十月初一)、臘月二十三(小年)等。

    【元宵燈展暨焰火晚會】
  
    元宵燈展是漯河市區節日文化的傳統項目,為活躍節日氣氛,豐富春節期間全市群眾的文化活動,從1988年起,每年都有舉行十五元宵節燈展,展出時間一般一周左右。參加單位是市區所有機關、企事業及駐漯單位,根據各自的經濟實力,制做大小不同的花燈。特別是前幾屆燈展,各單位參展的積極性都很高,平均每年參加展出大型花燈150盞。這些花燈一般高2—3米,長寬各3—4米,有些大型花燈高16米,寬12米,集燈、聲、音、形、高科技于一體,從各方面表現漯河市區各行各業突飛猛進、強勁發展的情景,謳歌現在改革開改美滿的幸福生活。這些花燈造型別致,制作精良。每年一百多盞花燈,制作工藝各種各樣。不少精品花燈使觀眾看后流連忘返,嘆為觀止。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區萬人空巷,男女老少,涌向燈展展區,觀看一年一度的節日燈展。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來漯觀看燈展的群眾多達十萬人之多。自1988年到2005年,漯河市共舉辦燈展16屆,制作參展大型花燈2853盞,觀眾180多萬人,對漯河市的節日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2006年以來,漯河市委、市政府創新活動形式,把每年的元宵節燈展演變為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焰火晚會,至今已舉辦三屆。每年焰火晚會由政府出資數十萬元,從“世界花炮之鄉”——湖南瀏陽購進上萬枚大型禮花彈,裝點漯河的夜空,烘托節日氛圍,已經成為我市人民群眾每年元宵節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特別是2008年焰火晚會由600多個品種、近萬發禮花彈組成煙花品種多、規模大、別具特色。整場晚會禮花彈燃放采用電腦編排程序、最新電子點火、遙控引爆等技術,高、中、低空次第燃放,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并且色彩斑斕,視覺沖擊力強。整個焰火晚會分《魅力漯河  歷史悠久底蘊深》、《活力漯河  改革開放成就新》、《歡樂漯河  欣逢盛世百姓喜》、《和諧漯河  團結奮斗大發展》四個篇章,最后以氣勢磅礴、絢爛璀璨、恢弘壯觀的各色禮花在天空中競相綻放,象征漯河市各行各業取得的輝煌業績,預示著大發展的新漯河將以新的姿態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同時把人們帶入了童話般的世界,也把全市人民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民間藝術大賽】
  
    漯河市民間藝術表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深受群眾歡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早在解放前,漯河就是水旱碼頭,經濟繁榮,商賈云集,后還逐漸人口增多,相應地也帶來了外市的民間舞蹈等藝術表演形式,豐富了原有的民間藝術種類,在民間不斷傳播。在清末,市區一些民舞愛好者和商人組織起了民間藝術表演社,有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行走、嗩吶吹奏、鬧傘表演、推小車、搖旱船、肘閣等。由總社領導,分派各個表演隊按指定時間、地點進行表演,其演出經費由各自表演隊負擔。演出活動一般是在春節進行,演出地點在都街道兩旁,表演隊每到一處,常常是觀眾如潮,爭先恐后觀看表演,店鋪老板也都先后放鞭炮燃放以示歡迎。還無償拿出煙酒、糕點給表演隊員發放。這一傳統習俗在源匯區沿襲至今。每到元宵節期間,四面八方各種城市和農村民間藝術表演隊紛紛走上街頭,盡興表演、市內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門也都大開方便之門,歡迎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特別是2008年民間藝術大賽,以弘揚傳統節慶文化,高揚團結、拼搏、實干、創新的漯河精神為主題,挖掘民間藝術資源,展示我市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時代風貌,營造“喜慶、和諧、安康”的節日氣氛。來自兩縣四區的30支代表隊參與了比賽。參賽人員全部為鄉鎮農民兄弟,他們精彩的表演和純熟的技巧讓群眾領略了漯河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秧歌、花鼓、肘歌、舞龍、舞獅等異彩紛呈,不僅把來自各民間演出團體的精彩節目集中起來,而且讓廣大農民朋友走上舞臺,展示自我,展現他們的新形象、新風貌、新生活,讓他們從以往對文化活動被動觀看變為主動參與,引導農民群眾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互動。此舉不僅激發了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更顯示出漯河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國傳統的內家拳之一,是中華武術的瑰寶。明末清初,河南洛陽馬學禮遇一隱士傳授此拳,其得藝弟子馬三元是漯河市臨穎縣繁城鎮人氏,數百年來此拳世代相傳。后來流傳國內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變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內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槍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個動作組成一個動作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種動物(龍、虎、猴、馬、雞、燕、鷂、蛇、熊、鷹)的真意內涵,一個動作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點是動作簡單,內涵豐富,集養生健身,技擊為一體,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習練受益,通過鍛煉使人體全身內外達到高度協調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練法有定式和動式兩種。定式是在靜止狀態下,規范動作,掌握要求,增強肌肉力量;動式是在定式的基礎上,做運動練習,在快速運動的情況下,仍能掌握要領要求,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最后在千變萬化的動態情況下,仍能作到周身內外緊密配合,發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動作快而剛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技擊性強,數百年來被拳家視若珍寶。1991年,日本組團到河南學習此拳,省體委聘呂瑞芳老師負責傳授,日本代表團回國后,在日本雜志上刊登專輯,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國武術之核心”的字樣,可見此拳的重要價值。
  
    近年來,我市舉辦了三百年來的首次全國心意六合拳研討會和兩次影響很大的邀請賽,通過交流,打破了數百年的保閉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會”,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論、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書,由“中華武術展現工程” 制作面向全國出版發行教學光盤一套。雖然在普及推廣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對此優秀拳種的普及和發展狀況仍不理想,存在著失傳的危險,急須進一步的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此項古老而優秀的拳種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繼承發揚。

    【雙人旱船舞】
  
    臨潁縣南街村的雙人旱船舞是由單人旱船舞演變而來,是由兩個坐船女、一個老梢公和一個撐船女,表演漁家在打魚時,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戲劇形式的舞蹈。
  
    雙人旱船舞起源于清末,師承五代,迄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由于此舞運用了大量的地方戲的調子、動作、又因舞姿活潑、衣著考究、道具美觀、舞步不俗、動有意思、靜有圖樣,使雙人旱船舞既可地攤表演,又可登臺演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民國二十七年,該舞在漯河市演出時,外國記者曾多次拍照,老藝人李水長,把照片存至1983年失傳。片上印有民國二十七年字號。
  
    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路徑臨潁,為了歡迎大軍,臨潁軍民專門在城北關大操場舉行雙人旱船舞的表演。1951年隨軍記者李季,著有《出擊》一書,書中敘述了大軍進入臨潁縣城時,臨潁人民用雙人旱船舞歡迎部隊的景況。
  
    1957年該舞參加許昌地區民間舞蹈會演,獲二等獎。并代表許昌地區,參加河南省第三屆民間舞蹈會演,獲一等獎。在鄭州演出結束后,蘇聯專家和翻譯同演員親切握手,親吻祝賀演出成功。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陳素真也慰問了表演雙人旱船舞的所有成員。通過鄭州會演確定參加全國民舞會演,因女演員突發病未能參加。當時的河南日報第一版正中,還刊登了雙人旱船舞的表演劇照。

  由于歷史的原因,雙人旱船舞停演了好多年。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南街村民1987年又重新組織起了這一民間舞蹈,其陣容超過了任何歷史時期,連續幾年在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中,獲特等獎,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享有勝譽。

    【舞陽農民畫】

  舞陽縣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它滋生于古老文明的文化環境中,是從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剪紙、剌繡、泥塑、壁畫等古老傳統中發展而來的。1987年,舞陽縣組織召開了“舞陽現代民間繪畫研討會”。1987年9月,武天舉等人創作的《東河灣·西河灣》、《柿鄉》、《左鄰右舍》、《瑞陽》、《五月人倍忙》、《六月六》六件作品入選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美術展覽《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展出,受到許多專家的高度稱贊。1988年2月,舞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同年9月,河南省第一所農民畫院“舞陽農民畫院”成立,武天舉任農民畫院院長。同時,選送100幅農民畫作品參加1988年9月第一屆河南藝術節畫展。1990年8月,武天舉的新創作品《場邊》、《老夫老妻》獲入選獎。同年10月,在河南省第二屆藝術節中,《場邊》、《老夫老妻》均獲展覽二等獎。1993年9月,舞陽農民畫20幅作品參加上海寶山“全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交流展”。舞陽農民畫不但參加國內重大美術展覽活動獲各種獎項,還漂洋過海赴香港至烏拉圭、新加坡、西德等國家地區參展,獲得極大成功。1998年12月5日,中央電視臺七套“農村文化巡禮”節目組專程對舞陽農民畫院采訪報道。舞陽縣文化館經常組織農民畫作者舉行作品分析研討會,使隊伍不斷壯大,新作不斷涌現。截至2007年舞陽農民畫有30多位作者,600多幅作品分別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或被選送國外展出,其中《左鄰右舍》、《東河灣·西河灣》、《果熟時節》被評為一、二、三等獎,并被國家、省、市收藏。

    【銅器舞】

  銅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樂樂器為四扇大鐃、四扇大镲而得名。該舞流傳在源匯區問十鄉一帶,印板王、問十、董莊、草河李等村,皆有銅器會。據印板王的老藝人黃海東講,銅器舞源于清朝末葉太平天國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據印板王村領舞人李明德說:開始只打銅器不舞,但有“捂”、“亮”、“撂”、“托”等手勢動作。后來,為了使表演更加熱鬧,增加了“跨”、“跳”、“蹉”、“跑”等步法及“穿插”、“剪子鼓”、“自轉”、“急跳”、“走馬燈”等調度。分段落段,段與段之間用音樂及領舞獨舞銜接,就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另外,今天的“八大扇”是由原來的“四大扇”(兩扇大鐃、兩扇大鈸)變化來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有一面小堂鼓、一面大鑼,一對手鈸、一面小鑼,當時叫“四大件”。現在已增加到“九大件”。

  銅器舞的音樂共分七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稱及特色,第一段:一鐃;第二段:小花镲;第三段:別子;第四段:剪子鼓;第五段:三五鐃;第六段:走馬燈;第七段:大花镲。主奏樂器是:大鐃、大鈸、伴奏樂器有大堂鼓、大鑼、手鈸、小鑼等。領舞化丑臉,頭上包黃扎巾(像太平軍那樣),上身穿藍褂子、白內衣,下身穿黃彩褲,腰束淺青腰帶,白布補襪,黑軟底革靴。大鐃演奏者化黑臉,大鈸演奏者化紅臉,頭上都包黃扎巾,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黃彩褲,腰束淺青腰帶,白布襪、黑軟底靴。主要道具是一面竹節小鼓(班鼓),一根擊鼓和指揮用的竹鋼小棍,是領舞兼指揮的工具。

  按照問十村一帶的民俗,銅器舞于冬閑在大街通衢及廣場空地演出,重大節日在舞臺上亦可表演,第一段,調度線較短,多用“亮”鈸手勢及“跨”、“換”步法,節奏稍平緩。第二段,突出“穿插”的調度形式和大鈸花齊奏手法及“跳”、“蹉”等步法。第三段,突出“捂”、“撂”、“托”等擊奏手法。第四段,突出走“剪子鼓”的調度形式,演員在走動中表演。第五段,突出大鐃的不同擊奏手法,調度線最短,表演氣氛熱烈。第六段,全曲一百七十二小節,其中一百一十九小節運用“走馬燈”似的調度形式表演,突出“跳”的步法和領舞“自轉”的調度形式。第七段,是全舞的高潮,動作幅度大,節奏稍快,氣氛熱烈,大鈸加花擊奏的手法,得到完美的體現。銅器舞的表演,有著特殊的風采和韻味:第一:動律一致,分段演出;第二:領舞指揮,風趣幽默;第三:相輔相成,珠聯壁合。一九八五年四月,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南分會與河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對該舞錄了像。

    【腦閣】

  花社,民間藝術的瑰寶,承載著百姓的希望和理想。在舞陽縣流傳三百多年的“眾社龍為首,龍社不擋腦閣道”的說法,印證了“腦閣”的鼎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腦閣”,又叫扶嬰社,顧名思義,就是將嬰兒置于肩上、頭上,扶嬰而舞,既有原始雜技的因素,又有民間舞蹈的成分。每付梃子為一個家庭單元,兒女在上玩耍,父親在下扭舞,母親在旁邊伴舞,每次表演陣容為10至16付梃子。它起源于夏代的一種祭祀活動,到明朝末年,從祭祀活動中逐漸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花社活動。據記載,清朝舞陽縣舞泉鎮北街村著名藝人有周有得、趙世杰,后經本村周林、周亭、周保、周德偉等傳人將此藝術形式發揚光大,成為方圓幾百里群眾喜愛的著名花社。

  北街“腦閣”,其旗幟為黑色,極為罕見,據考,黑色是夏代至唐宋時的正統色彩,北街“腦閣”黑色旗幟保留了原生態文化成分,每次表演前,必先到街中五道廟祭祀,以示對先民的尊崇。它對研究民間傳統文化的淵源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腦閣”最重要的道具有大人背縛之用的鐵坎件和用來扶嬰的梃子,梃子插在鐵坎件上,梃子又分單頭和雙頭,雙頭梃子上面可站2名嬰兒表演,此外還有用來接送嬰兒上下梃子及維持秩序的叉子和去梃子時用的鐵錘,道具均為鐵制紅布包裹,配合天衣無縫,相得益彰。

  北街“腦閣”表演時多達16副梃子,和著鼓、鑼、橈、釵等打擊樂的節拍,以八字步或剪子步翩翩起舞,嬰兒多扮演為悟空、八戒、青蛇、白蛇、上八仙等,表揚節目有“二郎擔山”、“天女散花”、“梁祝”、“桃園三結義”等,演者上下協調,惟妙惟肖,觀者如癡如醉。

  北街“腦閣”因有嬰兒表演,家家戶戶都積極參與,具有獨特的傳承性,從自娛自樂到凝聚一心,“腦閣”賦予了北街更多的文化內涵。

    【龍舞】

  郾城何莊青龍會起源于清光緒年間,先是村里的知名人士何發明、何同順等人積極倡導組織發起的龍燈會,在每年的春節鬧元宵期間表演,還在各個廟會、名人祝壽、做生意人開業慶典等進行巡回演出,倍受人們的喜愛,期間的舞龍高手有何俊舉、何俊芳等人。他們在農閑時一方面習武強身,一方面舞龍弄珠,因群眾對這一象征吉祥的龍燈非常喜愛,又加上當時舞龍人的敬業,長時間的演練切磋,何莊村的龍燈會逐漸發展起來,并在當時漯河、郾城等周邊地區經常巡回演出,逐漸形成影響。民國年間,又以何國欽、何本立、何寶德為首的第二代舞龍人。在原來基礎上又進一步的發揚光大,無論演員隊伍、服飾、道具都較原來有了壯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后,曾因多種原因中斷演出了二十年的時間。直到1996年又以時任何莊村村委書記何長勛為首,何寶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為技術教練,并由原來的一條龍舞增加為現在的兩條龍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龍翻身”、 “就地十八滾”等又增加了“龍走獨木橋”、“龍翻山”、“高山決斗”等,現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種,何莊青龍會是郾城區民間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龍會的龍是青龍,舞龍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紅彩衣,樂隊著黃彩衣,現有70多人,本舞的鑼鼓伴奏,有快、慢、輕、重的強烈區別,但不受節奏限制。玩蛛蛛者帶領青龍開始恭賀跑場子,然后進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滾”、“龍走獨木橋”、“龍翻山”、“龍鉆節”、“走八孔橋”“龍鉆山洞”、“高山決斗”、“耍大夔(kui)等十余種套路。已成為何莊村周圍數十里,漯河境內村民百姓最喜愛的一支民間表演隊伍。

    【獅舞】

  郾城“東關獅子會”成立于1897年,是由吳聚才(1877年出生)從南陽拜師學藝歸來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東關獅子會”起初叫“東關故事會”,以“雙獅舞”為主打節目,另外還配有“竹馬”、“二鬼絆跌”(又叫二鬼摔跤)、“九節鞭”等節目,整場演出大約要三四個小時。其中“雙獅舞”共分:“玩燈”(燈,又叫繡球,夜晚可亮),“耍棍”、“獅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組成;“獅子吃碟子”是整個舞蹈的精彩之處,羅漢宴請賓客,桌子上擺放十六個分別裝有鮮美菜肴點心的碟子,獅子偷吃羅漢去護,整個舞蹈圍繞著一偷一護展開表演,獅子每吃一盤點,就地翻滾,連續數次,直到桌子上的菜肴盤點全部吞完。羅漢大怒,手執神禪訓斥獅子,獅子自覺慚愧,又將菜肴原封不動一一吐回。這一系列的舞蹈動作表演中,十六個盤點在獅子腹中不翻不爛,原樣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獅子與羅漢撒嬌、咬耳朵、啃腳,用屁股撅羅漢,羅漢則用神禪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戲,妙趣橫生,令觀眾捧腹大笑。特別是到了晚上玩耍時,雙獅兩眼發光,隨著舞步,伴著鼓點,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后,還能吐出帶火的蓮花燈,讓人觀后拍手叫絕。且演員技藝精湛,表演細膩,在當時方圓百里享有盛名。

  到了第二代傳人楊大雷(1919年出生)領班時期,又增加了武術(單刀、雙刀)、氣功(油錘灌頂、胸口碎石、上刀山)等一些雜耍節目,又壯大了隊伍,當時整個舞獅隊高達八十人左右,有令旗(指揮)、打擊樂隊、竹馬隊、獅子隊、武術隊、二鬼絆跌等,綜合演出,更為壯觀。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所有服裝道具被毀,演出因此中斷。1979年,時任村支部書記李慶典又重新組織恢復了“東關獅子會”。服裝、道具、樂器全部重新購置,同時恢復了部分的傳統節目。

    【嗩吶】

  臨潁縣以李望根、陳松齡、楊海軍為主的嗩吶吹奏班,不僅在許昌地區屢獲一等獎,而且在漯河市區也多次獲一等獎。1988年10月,他們代表漯河市赴鄭參加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全省嗩吶吹奏強手如林,臨潁嗩吶吹奏時而婉轉動聽,時面高亢激越,吹悲樂如泣如訴,吹喜樂陶人心醉,其所吹奏的歌曲,戲曲無不折服前來圍觀的人群,使之駐足忘返。經過幾天的角逐,在二十多個嗩吶班中名列榜首榮獲“狀元杯”獎。另外,李望根、陳松齡、楊海軍吹奏的嗩吶,于1993年赴湖南長沙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首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分別榮獲一等獎、貢獻獎。

    【剪紙】

  剪紙是一種在紙上剪出來的畫,人們將剪好的圖案貼在門楣、窗子、桌子、柜子....等,以表達自已的喜樂、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們又稱之為"剪畫"或"窗花"。剪紙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時期,多取材自喜慶節令、五谷豐收、民間戲曲故事、兒童、動物等,既饒富情趣又裝飾美觀,故深受大家喜愛,在今天,剪紙不再局限于應用的范圍,其儼然成為藝術形式的一種。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與中國造紙術同時出現的藝術,至今仍興盛于中國的民間。南方的纖巧秀逸,北方的渾厚蒼勁。中華大地,各地風格不同,每一位藝術家又獨成一體,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我們將展示這一中華民間藝術。

  張保俊在不斷學習和創作過程中,不斷汲取中國民間剪紙的精華,融合北方和南方兩種不同的剪紙風格為一體,在河南豫中地區博大深厚的文化積淀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原地域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風格。其作品以豪放夸張的藝術造型,古樸質樸的剪工線條,瑰麗奇特的藝術想象,濃郁醇厚的鄉村氣息和田園情趣,堪稱中國民間剪紙的一絕,被譽為中華古老民間藝術新進綻放一枝奇葩,尤為獨特的事,其自創的雙手并用、左右開弓的剪法更是與世無雙,精彩絕倫。

   其作品以豪放夸張的藝術造型,古樸質樸的剪工線條,瑰麗奇特的藝術想象,濃郁醇厚的鄉村氣息和田園情趣,堪稱中國民間剪紙的一絕,被譽為中華古老民間藝術新近綻放的一枝奇葩,尤為獨特的事,其自創的雙手并用、左右開弓的剪法更是與世無雙,精彩絕倫。主要作品《教子成材》、《孝敬老人》、《計劃生育好》、《二龍戲珠》、《豬八戒娶親》、《猛虎下山》、《松鶴延壽》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
0
下一條:漯河文化概況上一條:漯河衛生概況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