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地區: 河南 · 漯河 · 舞陽縣
腦閣花社,民間藝術的瑰寶,承載著百姓的希望和理想。在舞陽縣流傳三百多年的“眾社龍為首,龍社不擋腦閣道”的說法,印證了“腦閣”的鼎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腦閣”,又叫扶嬰社,顧名思義,就是將嬰兒置于肩上、頭上,扶嬰而舞,既有原始雜技的因素,又有民間舞蹈的成分。每付梃子為一個家庭單元,兒女在上玩耍,父親在下扭舞,母親在旁邊伴舞,每次表演陣容為10至16付梃子。它起源于夏代的一種祭祀活動,到明朝末年,從祭祀活動中逐漸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花社活動。據記載,清朝舞陽縣舞泉鎮北街村著名藝人有周有得、趙世杰,后經本村周林、周亭、周保、周德偉等傳人將此藝術形式發揚光大,成為方圓幾百里群眾喜愛的著名花社。
北街“腦閣”,其旗幟為黑色,極為罕見,據考,黑色是夏代至唐宋時的正統色彩,北街“腦閣”黑色旗幟保留了原生態文化成分,每次表演前,必先到街中五道廟祭祀,以示對先民的尊崇。它對研究民間傳統文化的淵源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腦閣”最重要的道具有大人背縛之用的鐵坎件和用來扶嬰的梃子,梃子插在鐵坎件上,梃子又分單頭和雙頭,雙頭梃子上面可站2名嬰兒表演,此外還有用來接送嬰兒上下梃子及維持秩序的叉子和去梃子時用的鐵錘,道具均為鐵制紅布包裹,配合天衣無縫,相得益彰。
北街“腦閣”表演時多達16副梃子,和著鼓、鑼、橈、釵等打擊樂的節拍,以八字步或剪子步翩翩起舞,嬰兒多扮演為悟空、八戒、青蛇、白蛇、上八仙等,表揚節目有“二郎擔山”、“天女散花”、“梁祝”、“桃園三結義”等,演者上下協調,惟妙惟肖,觀者如癡如醉。
北街“腦閣”因有嬰兒表演,家家戶戶都積極參與,具有獨特的傳承性,從自娛自樂到凝聚一心,“腦閣”賦予了北街更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