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觀音送子紋瓷枕
文物年代:北宋
出土時間:1984年
出土地點:洛陽
核心提示
1984年出土的觀音送子紋瓷枕造型別致,做工細膩。該枕長41.5厘米、寬21厘米、厚14.5厘米,表達了新婚夫婦早生貴子的美好愿望,也為研究我國古代求子習俗提供寶貴資料。
夏季寢具精品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始燒于隋代,流行于唐代。據說起初作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做寢具和診脈之用。
入宋后,瓷枕清涼去熱的特性逐漸被人接受,并把它作為去火明目、延年益壽的夏季寢具。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詞中寫到的玉枕就是影青瓷瓷枕,可見古人對瓷枕的喜愛。
宋代,各大瓷窯也大量生產瓷枕,不但器形較前代有所增大,有長方、八方、六角、腰圓、花瓣等;裝飾技法也突飛猛進,刻、畫、剔、印、堆塑等技法紛紛采用,雕刻內容日益豐富,雕塑、繪畫、詩句等極為常見,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
該觀音送子紋瓷枕造型別致,做工細膩,紋飾優美,內涵豐富,是宋代瓷枕中無可挑剔的精品之作。
求子風俗的體現
“這件白胎白釉、刻花紋飾的瓷枕最具特點的當屬數觀音送子的紋飾。”洛陽博物館考古專家介紹,送子觀音圖是古代求子風俗的真實體現。
求子是古代婚姻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習俗,而“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傳說拜了送子娘娘就可以生兒子。
中國古代對求子的重視,學界認為主要基于三個原因:一是受儒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思想的影響,認為婚后沒有孩子,斷絕香火,是對祖宗最大的不孝;二是受“多子多福”思想的影響,認為子孫滿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氣”;三是受中國傳統“母以子貴”思想的影響,認為養兒可以防老,可以光宗耀祖。這種思想與觀音菩薩最能滿足善男信女求子愿望的民間傳說結合起來,就產生了大量以觀音送子內容為裝飾的家居用品。
相關鏈接
枕頭簡史
作為一種生活用具,小小枕頭,方寸之間也有豐富的發展史。據考古學家考證,原始社會,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睡覺;漢代以前,雖有銅枕、玉枕,但枕頭多為竹、木所制;西漢出現了漆枕和絲織枕頭,甚至用天然香草做枕芯;到了唐宋時期,瓷枕最為盛行;明清以后,紡織印染業發達,枕頭遂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現代人習慣睡軟綿綿的枕頭,很難想象頭枕在石頭、木塊上硬邦邦的怎么入眠。隨著睡眠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枕頭越來越挑剔,不僅要有體面的外表,還要有內在的舒適。(云飛)本報記者 白云飛 實習生 郅澤宇 通訊員 孫海巖 文/圖【原標題:觀音送子紋瓷枕:宋代瓷枕精品 寓求子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