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也作“吐哺握發”。哺指口中所含的肉干等食物,比喻求賢殷切,待人心地誠懇。
典源:《史記·魯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胞之弟,因其采邑在周太王所居之周地(今陜西岐山縣東北),故稱周公,是我國西周初年的偉大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被歷代儒學家稱為“元圣”。
周公自幼天性聰慧,德才兼備,文王時他就在政治上嶄露頭角。武王即位后,周公作為太宰極力輔佐他,共同策劃滅殷建周大計。牧野大戰前,他代武王起草誓師之詞,在推翻殷商王朝的戰斗中起了關鍵作用。隨后,武王還采用周公之謀,將殷商畿地分而治之。
武王積勞成疾,臨終時由于太子姬誦年僅13歲,曾提出“兄終弟及”的主張,讓弟弟周公繼承王位,考慮到夏、商繼承制混亂,容易出現“兄弟內戰” 等弊端,周公執意不答應。周成王即位后,為了維持和鞏固西周政權,周公毅然挺身而出攝行朝政大事,率兵東征,平定了武庚錄父、管叔、蔡叔等的復辟和叛亂。緊接著,他又封藩建衛,實行宗法統治,加強對全國的控制。
周公攝政五年,在取得成王的同意后,開始營建洛邑。之后,從軍事和政治上完成了鞏固西周新生政權的重大措施后,攝政六年,周公又在洛邑建立各種典章制度,史稱“治禮作樂”,從政治上和思想上建立起了西周奴隸制新秩序,為萬代開太平。次年,周公還政成王,與召公分陜而治,繼續居洛,治理東方。
周公為政,勵精圖治,禮賢下士,尤為人所稱道。《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有一段周公教育兒子伯禽的一段話,說自己雖然地位極高,但仍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人才非常重視,對前來求見的賢士無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見,唯恐錯過。有時,正沐浴著,或是正吃著飯,恰逢賢士到來,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頭發握起來,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誠心接待賢士。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中的這一名句,可謂說盡了后人對周公的無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