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指在功利面前甘于吃虧、能克己讓人的人。
典源:《東觀漢記》中記載:“甄宇,字長文,北海人。建武中,自青州從事征拜博士。每臘,詔書賜博士羊人一頭,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稱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鉤,宇復恥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復有爭訟。后召會問‘瘦羊博士’所在,京師因以號之。”
東漢創立不久,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大興土木,開始創建太學(遺址位于今天偃師市佃莊鎮的太學村附近)。隨后屢加擴建,它的規模越來越宏大,到漢質帝時,這里的學生人數多達3萬余名,連北方的匈奴都派子弟前來留學。太學里的教師稱為博士,博士的選用,除了采取征拜和薦舉的辦法,東漢時還要經過考試,只有那些學識淵博的鴻師碩儒才能被選拔上。
甄宇就是這樣一位博士。他于建武年間初任州從事這一官職,后被征拜為太學博士。
當時,光武帝劉秀對太學的博士非常重視和愛惜,每逢臘月三十,就特別下詔賞賜每位博士一只羊,讓他們高高興興地過節。有一年的臘月三十,光武帝又把羊賞賜了下來,可太學的長官博士祭酒領著大家來分時卻遇到了一個難題:羊有肥有瘦,大小不等,怎么分才公平合理呢?博士們七嘴八舌,有人建議把羊殺了,平均分取羊肉,有人建議用抓鬮的辦法來分羊。甄宇對斤斤計較的分羊辦法感到羞恥,便走到羊群中,挑出了那只最小最瘦的羊,自己牽走了。別的博士看到他的行為,臉都紅了起來,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把羊分完了。
這件事情傳播開來,洛陽城里的人無不為甄宇的高風亮節折服,四處贊揚他,以致連光武帝也知道了。一次,光武帝視察太學,想召會甄宇,直接詢問“瘦羊博士”在哪里。從此以后,京師洛陽的人們就以“瘦羊博士”來稱呼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