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溝廟大蒜產于唐代詩人李賀故里、九朝古都洛陽三鄉鎮,歷史悠久,久負盛名。“水溝廟大蒜”蒜頭大、色澤白、瓣大、皮薄、易剝皮、耐儲藏。蒜汁味鮮,濃而不沉淀,是餐廳、酒店、家庭必備的綠色保健佳品。
當地人常在三鄉鎮水溝廟村里的一處橋頭進行大蒜交易,所以“水溝廟橋頭——蒜市兒(算事兒)”也成為在當地乃至周邊地區流傳已久、婦孺皆知的歇后語。
宜陽種蒜歷史悠久,公元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大蒜已引入該地,到明朝,以宜陽大蒜已頗具盛名。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路過三鄉水溝廟村時,就非常欣賞這里的大蒜,并親自下地和農民一起種蒜。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宜陽縣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改進栽培技術,引起選用新的優良品種,使該地大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質量進一步得到提高,宜陽大蒜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年產量上升到2萬~3萬噸,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