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曉波 實習生 萬丹丹 文 記者 張琮 攝影
閱讀提示 | 近日,81歲的宋憲華老人撥打本報熱線電話18837996211說,他是解放海南島的見證者、親歷者,那時,年僅17歲的宋憲華,是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在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中,大部隊登島前,作為接應部隊,他提前1個多月和渡海先鋒營戰(zhàn)友一起成功登陸海南島。如今年齡大了,想委托本報記者記錄那段輝煌的歲月,讓更多人了解那場勝利的不易。
形勢
解放海南島箭在弦上
12月16日下午,記者來到洛陽市濱河北路附近一個小區(qū),宋憲華老人的家就在這里。初見宋老,一頭烏黑的頭發(fā),發(fā)根處,稍見銀絲,由于在戰(zhàn)場上負傷,右耳至今聽不見聲音。但老人非常健談,記憶力也很好,解放海南時的細節(jié)記得清清楚楚。
剛坐下,宋憲華老人就迫不及待地講述那場發(fā)生在63年前的戰(zhàn)爭——
1949年,年僅17歲的他,在河南老家加入解放軍43軍128師383團一營一連,參加革命,隨部隊一路南下。同年底,隨43軍進駐廣東湛江,經歷多場戰(zhàn)役。
1949年12月初,隨著廣西戰(zhàn)役的基本結束,解放海南島箭在弦上。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為固守海南島,蔣介石任命薛岳為海南防衛(wèi)總司令,國民黨軍隊加上地方反動武裝,總兵力約10萬人。薛岳倚仗海軍和空軍優(yōu)勢,組織了環(huán)島立體防御,并用他本人的別名命名為“伯陵防線”,企圖阻止解放軍渡海登陸。
1950年,宋憲華所在的一營,被上級任命為渡海先鋒營搶先登陸海南島,摸清島上情況,搜集情報,同時打游擊戰(zhàn),為大部隊登島做好接應工作。
準備
北方“旱鴨子”為登陸海島做準備
談起登陸海南島前的準備,宋憲華說:“戰(zhàn)士們太辛苦了,做了很多準備。”1949年底,部隊到達湛江后,他們住在附近東海島一汪姓漁民家中。一營作為渡海先鋒營,面臨的困難非常多。“渡海需要船只、船工,但當時大量船只被燒毀。戰(zhàn)士們又大都是北方人,缺乏海上作戰(zhàn)經驗”。無奈,部隊只好在當地征集船只,但由于剛剛解放,群眾們態(tài)度很冷淡,“部分漁民害怕漁船遭到破壞,就在船底鑿個洞,將船沉到水底。”經過半個月的“訴苦運動”,在贏得當地群眾信任后,一些漁民才主動將藏在水底的漁船拉出,給解放軍使用。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又征集到一部分船只。
渡海的工具有了,但戰(zhàn)士多是“旱鴨子”,缺乏海上作戰(zhàn)能力,一坐船出海,幾乎所有人都又吐又暈,晚上躺在床上感覺床都在晃。宋憲華說,為適應暈船,戰(zhàn)士們用秋千在陸地上訓練,“光適應坐船,就適應了大半個月”。
在訓練適應坐船的同時,戰(zhàn)士們向當地漁民們學習帆船搖櫓、升帆、掌舵、撐桿等技巧以及羅盤的使用等。宋憲華被選為水手,駕船的基本技能,他都需要學習。
1個多月后,渡海方案基本確定。上級決定采取分批登陸的方式,渡海先鋒營先進行小批偷渡,登陸成功后,負責接應大部隊。另外,在航線選擇上,決定從湛江(硇洲島)出發(fā),在海南島東側的赤水港登陸。“當時舍近求遠是因為赤水港處國民黨防衛(wèi)力量較為薄弱,加之,赤水港前有大面積沙灘,沒有礁石,容易搶灘登陸,并且緊挨著沙灘就是一片椰子林,容易隱蔽。”宋憲華說。
渡海
頂風冒雨渡海,經歷生死20小時
“當時只有木帆船作為渡海工具,風向成為渡海的決定性因素。”宋憲華說,只要有風,就是命令,部隊專門找來5名非常有經驗的老漁民成立了一個“土氣象臺”,每天站在海邊觀察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