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李素連,一名普通的農(nóng)家媳婦,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顧著3位患有重病的老人,用柔弱的雙肩為苦難家庭撐起一片希望的藍(lán)天。
“丈夫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
58歲的李素連,是汝陽縣靳村鄉(xiāng)七里村馬嶺組村民。1979年結(jié)婚后,李素連一直和公婆生活在一起。
2008年秋,一向身子骨挺硬朗的婆婆忽然下半身“吃不住勁了”,醫(yī)生告訴李素蓮“你婆婆癱了”。李素連帶著婆婆到處診治,也不見好轉(zhuǎn)。
為方便照顧老人,她搬到老人房間當(dāng)“陪護(hù)”。每天早晨,天未亮,她就起床為老人做飯,早飯后還會將婆婆抱到輪椅上,推她到村口透透氣。每次給婆婆喂藥,她都先試試水燙不燙;每隔幾天,她都會為老人換衣服、床單,讓老人的房間保持整潔;晚上睡覺,李素連隨時要起來招呼老人;婆婆因長年臥床,大便不通暢,李素連經(jīng)常用手為婆婆摳便;婆婆久病不愈,氣急煩躁,動輒罵人,李素連從不往心里去……
2010年,87歲的公公突然患了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從此以后,她照顧二老更加上心了。
一天,公公清醒了一陣子,看到李素連為婆婆忙里忙外收拾衣服,還處處受氣,便對她說:“閨女啊,你走吧,尋個好人家過日子吧,爹不怪你!”李素連流著淚說:“爹,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我嫁到您家,就是一家人。您和婆婆病了,我就是您的親閨女!”
雖然經(jīng)濟(jì)不寬裕,但她經(jīng)常為老人買雞蛋和牛奶補(bǔ)充營養(yǎng)。家里每次買肉,她和丈夫都舍不得吃,讓公公和婆婆多吃點。
街坊鄰居見李素連伺候公婆這么好,都夸贊她。李素連卻說:“丈夫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不管咋作難,就是想讓他們好好多活幾年!”
家庭變故 日夜操勞
李素連的丈夫弟兄三個,他是老大,另外兩個弟弟在外面打工。19年前,老二兄弟因事想不開尋了短見。
老三兄弟常年在新疆打工,2009年春節(jié),他和媳婦一起回家看望老人,看到家徒四壁,老人病情這么重,哭著對李素連說:“嫂子啊,真難為你啊!”李素連對他說:“你兩口子在外放心,有嫂子哩!不會叫咱爹娘受癥!”
沒想到,春節(jié)后不久弟媳打來電話,說老三思念老人,憂愁成病,也尋了短見!
面對現(xiàn)實,李素連索性不再哭了:“這是命,認(rèn)了!”
其實,早在2007年,李素蓮的母親因患急性高血壓,不能走路。多年來,李素連將母親托付給自己的兄弟,一邊照顧公婆,一邊回家照顧母親。
一次,婆婆晚上發(fā)高燒,正要出門回家照顧母親的李素連留下來守護(hù)婆婆一個晚上,第二天又回家照看母親。
常年的勞累奔波、日夜操勞,李素連也落下了高血壓和風(fēng)濕腿疼病,但她一如既往地為3位老人操勞著:洗衣、做飯、煎藥、喂藥、穿衣戴帽、擦洗身子、洗腳、剪指甲、梳理頭發(fā)、端屎倒尿……
去年,婆婆、公公相繼去世。李素連又把重心放在了照料母親身上。
過度的操勞,使李素連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了許多,滄桑的臉龐、粗糙的雙手,無不記錄著她付出的艱辛與汗水。
生活的重?fù)?dān)壓不倒這位善良、堅強(qiáng)的女人,她說,她會守著孝道一路走下去。本報記者 王曉丹 特約記者 袁喜寶/文 通訊員 謝海濤/圖【原標(biāo)題:李素連:撐起家庭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