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五股路街道辦事處在道北。于是,我穿越隴海鐵路到了道北,沿北盟路東行幾十米,來到一個小廣場,車輛行人商販川流不息,十分熱鬧。朋友說,這就是五股路,五條路交會之處,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條街道。
在此交會的五條路是南北向的北盟路、東西向的北盟路、西閘口街、鐵北東路、機磚廠路。這幾條路都不寬,有江南弄堂的模樣,路邊的樓房一樓多為商鋪,五行八作應有盡有。
這五條路猶如五兄弟,緊緊抱團。南北向的北盟路可以算老大,它北接310國道,大約有1.5公里長。東西向的北盟路則只有100余米長。
南北向北盟路頗有歷史文化底蘊,它原是洛陽城區通往孟津的要道,與“八百諸侯會孟津”的典故有淵源。此路中段緊靠路邊有一座大冢,高數米,雜草叢生,無碑。路邊居民說,它可能是北魏的元懌(yì)墓或司馬懿墓。
瀍河回族區環衛局的劉志軍先生說,歷史上曾以訛傳訛,說這是司馬懿墓,后來盜墓賊從此墓中挖出了元懌的墓志,才證實其為元懌墓。
元懌是北魏孝文帝第四子,清河王,官至太傅、侍中,“賢而多才,美豐姿,風流俊雅,冠絕一時”,且“博涉經史,兼綜群言,有文才,善談理,寬仁容裕,喜怒不形于色”,為政有名聲,后枉死于政治傾軋,英年34歲,“驚振遠近”。元懌之死的錯誤后來雖被糾正了,卻為時晚矣。
想必當時這里是遠離城區的荒涼之所,如今卻車來人往,十分繁華。
五股路原來如此!
據當地居民講,這一帶沒有大型超市,以五條路交會處的小廣場為中心,自發形成了集貿市場,成為附近居民的購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