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當代洛陽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洛陽

柏峪:深山秀色人未識

2015/3/25 17:02:07 點擊數: 【字體:

柏峪:深山秀色人未識

云霧繚繞的柏峪溝

 
    (偃師網  郭嬌陽 李向陽 王祝鵬 文/圖) 偃師市府店鎮的柏峪村,一向以風景秀麗聞名遐邇。但前些年因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有門路的村民紛紛外遷。今年以來,柏峪村外遷的村民竟然回遷40多人。為什么外遷?為什么又回遷?帶著諸多疑問,我們來到了柏峪村。

    初到柏峪:恍然時光倒轉
 
    柏峪,因村邊的溝谷長滿柏樹而得名。柏峪位于偃師市佛光山區東部,萬安山香爐峰下,與少林寺一山之隔,東南兩面與登封接壤。這個群山環抱,溝幽谷深的山村,曾為豫西抗日根據地一部分,是偃師的老區村。進村的道路依山勢而建,路邊的樹長得蔥綠。   
        
    走到村邊,地里的高高的麥秸垛,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咦,這是啥?麥秸垛!”年輕記者的自問自答,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順著溝往里看,一路上有四五個麥秸垛,高矮胖瘦各異,煞是可愛。麥秸垛是鄉村的符號,是鄉村的美人痣。過去,在描繪鄉村的圖畫上很常見,但現在平原上已沒有蹤影,沒想到在柏峪卻見到了。加上古樸的石頭房子,仿佛進了時空隧道,一下回到20年前。
  
    正在路邊干活的喬振甫大伯過來搭腔,問明來意,喬大伯笑著說:“人遷出去,恐怕跟住的偏,出路難、吃水難有關系;至于遷回來,恁(音nén,方言,同您)還是到村里多問問老百姓吧。”
 
    肩挑背扛:“神泉”上了山
 
    村民蘇清朝40多歲,家住柏峪村堂前自然村。他的家坐東朝西,臨著大路,紅門白墻,煞是好看。推門而入,新修繕的臨街大屋和北面的廈子格外顯眼,天井院南邊種的是西紅柿和豆角。院里一條不寬的磚鋪甬(方言讀迎)路,上房兩間是兩間磚瓦房,年數久了,紅磚變成了黑色,前新后舊的對比略顯強烈。蘇清朝說,新房子都是打工賺錢蓋的,村里的青壯年農閑就出去打工!
  
    他家的自來水管就在院里,離地不高。打開水龍頭,清冽的泉水噴涌而出。水管尚新,還泛著銀光。“這水管是新走的。前年,村里新修了蓄水池和水管,趁著把家里的水管也走了一遍。”蘇清朝說。“俺村吃水全靠村北的一眼泉,前幾年村里自來水管道老化得不行了,老漏水,五六百人吃不上水。能重新吃上好水,多虧了蘇彥亭。”
    
    2012年3月,在新任村主任蘇彥亭帶動下,村里啟動飲水改建工程,在山頂重修了蓄水池,在河邊“神泉”上重修泵房、輸水管道。
  
    因為蓄水池離地面三四百米,上山只有一條“放羊人”走的小道,崎嶇難行,建筑材料根本運不上去,村里的青壯年組成了三、四十人的“扁擔隊”運建筑材料,蘇清朝是其中的一員。“這個池子可是純手工,俺們用肩膀一擔一擔挑出來的。”蘇大哥笑著說,“為了修這個池子,不少村民運材料一天要跑幾百趟。那時候上山,半個月走爛一雙鞋都不是啥稀罕事兒。”修水池干了兩三個月,柏峪人硬是把數百噸的水泥、磚塊、石子、沙子、管道一擔一擔地挑上了山,五六百口人終于重新吃上了自來水。
  
    說著,蘇清朝引著我們去看村里的水源地——“神泉”。“神泉”在堂前村北的小河邊。據說,“神泉”甘甜清冽,一年四季不干涸,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走下河邊羊腸小道,往河對面看去,一座灰色小房子連接一條胳膊粗細的鐵管:“這就是往南邊的山頂蓄水池送水的管子,池子相當于水塔,再通過管道往各家引水。”
       
    蘇清朝說:“沒水吃的日子不好過。‘神泉’上邊有個廟,但過去柏峪人守著‘神泉’吃水還難。現在靠人的努力,大家吃上甘泉水。”
 
    修路熱情:窮村村民捐款10萬元
 
    順著蘇清朝的指引,我們來到了村委會。村委會和村小學共用一個院子,這里是山間難得的兩塊平地,臺階上邊是學校的教室,下面為村委會、村集體衛生室和學校操場。村委會像個大教室,擺著一排排桌子,這就是具有山村的特點“多功能”活動室。一群老人(后來知道都是村三委委員),正和蘇彥亭討論事情。
  
    蘇彥亭是個三十多歲精干的年輕人。他告訴我們,他剛從市里趕回來,洛陽市交通局和偃師交通局已經對柏峪村通往207出村道路立項,不久,路面硬化工程就可以開工。
  
    在場的老人高興地對我們說:“修通到207國道的出村路,是俺村人世世代代的夢想!修這條路,蘇村長可出大力了!”提起修路,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柏峪村居于群山之中,出行不便,到府店鎮上去要經佛光村繞行15公里。山貨外運難,蓋房子運料難,娶媳婦遇到鄰村路上堆沙石,想晌午趕到家舉行婚禮都難。路難行,柏峪的姑娘往外嫁,小伙子娶完媳婦往外遷。村子與大山北邊的207國道邊的參駕店村,直線距離只有4公里,但是鄉村們只有年年望山興嘆!
  
    2013年春節剛過,正月初六(2月15日),漫天大雪,是全村老少為修路集資的日子。
    
     “老伯,你也來啦!”見到76歲蘇永善,大家都感到有些吃驚。他是村里的低保戶,常年有病吃藥,除了種地,就靠編荊拍子維持生活。“村里要修路,俺也得出一份力!”蘇大爺說著將400元投到了捐款箱。蘇彥亭事先聽說了老人要捐款的事,他怕老人作難,就偷偷給老人備了錢,還沒來及給,誰知老伯取出了幾個月的低保,來捐款了。
       
    蘇大爺的400元,在城里人可能就是一件衣服,一雙鞋,但對于他來說,那是半個月的藥費!還有一個靠編荊拍生活的老人叫劉振圖,家里有個殘疾老妻,也捐款數百元。這一次籌資,柏峪這個窮村,全村老少竟然捐款近10萬元,其中一位常年在外的企業家,也回村捐款1萬元。修路的啟動資金就這樣到位了。
       
    看著全村老少捐的錢,蘇彥亭心里沉甸甸的:“辦不好這事,我咋有臉見村里人!”2013年6月26日,伴隨著大型機械的轟鳴聲,柏峪村通向207國道的出山公路正式動工。
 
    愚公新傳:4個老人和一條路
 

    “林州人戰天斗地開鑿紅旗渠,這路就是俺柏峪修出的‘紅旗路’。”劉松木,70多歲,柏峪村監理會成員,一步一步看著新路“成長”的大家長。
        
    2013年6月26日開始,挖掘機當先鋒,柏峪村每天按組出工,以村民組為單位以車輪戰輪流上路修筑,村民車推肩扛運石頭,壘石堰,砌路基。劉松木、楊永安、喬九化、喬定宇,村里4位年近花甲的老人都是村里三委委員,自工程開始,他們就成了工地上的“老掌柜”,進行監工和協調。“為了修好這條路,俺們4個病了一輪,前前后后都住了醫院。”生病時候,他們往往一拖再拖,劉松木兩次發燒,在村衛生所打著點滴,還堅持上工地。去年11月,路修到了參駕店,剩下一小段,大家都想著趕工,晚上干到三點多鐘。誰知,喬九化突然開始流鼻血,“啥止血的方法都用了,血還是止不住,把我嚇壞了!最后只好把他送到縣醫院。”想想當晚的情景,劉松木真有點后怕。經過一周住院治療,喬九化又出現在工地上。   
        
    為了修通公路,村民和施工隊一同干活,克服令常人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一下下鑿開了陡峭且到處布滿石灰巖的廟嶺山,高標準加寬、加固了路基。多少個施工的緊急時刻,都能見到這4位“大家長”的身影。
        
    歷時110天,挖掘土石20000多立方,投工2000多個,全長4000米路基終于貫通了。眾志成城,劈山開路,柏峪人的夢想實現了!
  
    柏峪五溝:長滿傳說的風景區
 
    “柏峪村風景秀麗,景點傳說多得很。”一位村民自豪地說,“我說不上來,我給你找一個能說的馬占營老師。”“我教的學生現在都當爺了。”曾當過小學語文教師的馬占營,拿出了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創作關于柏峪村景點和掌故的文章。“社會和諧,萬民同樂”,一張尺幅大字,表達了這位老師的樸素心愿。
        
    柏峪溝位于嵩山五乳峰北麓,五溝分岔,山深境幽,傳說眾多,這些優美傳說,記錄下來,無須潤色即是錦繡文章。“……柏峪東靠五華坪,西有香爐山,北有金雞峰,南有奇羅圈,好一個清靜幽雅的秀山。山里有一大石魁上邊有一仙洞,數丈方圓,金碧輝煌,不亞于金殿。泉水潺潺,四周煙霧繚繞,云蒸霞霨,祥光沖天……”這是柏峪村民蘇長水口述、馬占營整理的《柏峪悟孝——張良洞傳說》。在這偏僻的山里,有一群熱愛家鄉的“文化老人”:馬占營、喬定宇、喬金庚等,他們不停用自己的文字描摹柏峪的美景。
  
    站在村口往北看,黃石鋪滿的‘黃金’山路綿延開去。村民散養在山中的一群群的豬、牛、羊悠然自得,成為柏峪的一道獨特風景。年年長了又落、落了又長的橡子,還有滿山滿峪的優美神話傳說,仿佛都在期盼出村路徹底修好。
   
    年輕的養殖戶劉鋒說:“過去因為路遠,我養的豬一年才賣一回。路修通了,山果運出方便了,老百姓出去掙錢方便了!咱山里空氣好,城里人來玩的多了;有不少常年在外的人回來翻修房子了,還有人把遷出去的戶口遷回來了。為啥?還不是咱柏峪老家住著好。”

     “柏峪春有花,夏有甜杏桃子,秋有核桃、板栗,既能采摘,又能觀光。路修好了,以后俺村要向生態游‘農家樂’發展,歡迎大家到柏峪做客!”蘇彥亭的臉上滿是笑容。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偃師網(2014-09-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