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東是曲劇名丑,1919年出生在洛陽老城閘口街,父親是赤貧市民,全靠拉車掙腳力錢養(yǎng)家,王振東只念了兩年私塾就失學了,流落街頭。
11歲時,他拜曲劇老藝人程金寶(藝名“寶貝”)為師,初學小生,后改丑行。他天資聰敏,凡師父教的戲,他學上幾遍就會了,13歲便小有名氣。但那時唱戲的人被看做下九流,父親自然不愿他從事這一行。他14歲時,父親送他到鐵匠鋪里當學徒,希望他能學一門手藝,將來養(yǎng)家糊口。
但王振東迷上了曲劇,非唱戲不可,身子雖在火星四濺的鐵匠鋪里,心思卻在鑼鼓鏗鏘的舞臺上。打鐵時,師父執(zhí)小錘“砰砰砰”叫著點,讓他配合著打鐵。而他呢,卻掄著大錘自顧自地打他的鑼鼓點,氣得師父吹胡子瞪眼:“你這是打鐵嗎?分明在做戲!”有時,師父明明用小錘發(fā)出指令,讓他快打,他卻想著曲子,偏偏打慢了;有時,師父輕輕敲小錘,讓他慢打輕打,他卻掄起大錘,一下子就把貨件打壞了。
他不能在鐵匠鋪干了。父親很生氣,拉住他就打。他很委屈,說我想唱戲,你偏不讓我唱,我干脆去報名當兵!父親害怕了,把他叫回來,買了個貨郎擔,讓他沿街叫賣雪花膏。
可他游鄉(xiāng)時,一碰見唱曲子的,就放下貨郎擔,跟著人家唱開了。他做買賣總是虧本,父親沒辦法,又請人教他學做雪花膏,本打算獲兩層利,誰知干了一年,還是不掙錢,他卻在這一年里學會了幾出戲——唉!此兒生來莫非就是吃“開口飯”的嗎?父親不再管他,任由他折騰去。
有人曾撰文說:我在洛陽生活了幾十年,看過王振東兩出戲,一出是《閻家灘》,一出是《草人媒》,那演得真叫好啊!虧他沒當成鐵匠,他唱戲才是對路的。他排戲時,記性悟性都好,一說詞就能上場;《閻家灘》中的王二,他演絕了,真是個天才!他在曲劇《卷席筒》中飾蒼娃,跟曲劇名角朱六來(飾曹保山)配戲,那真叫珠聯(lián)璧合,凡看過的人都說過癮。
當時的洛陽藝人,都愛往陜西找臺口(找演出機會),原因是河南連年戰(zhàn)亂,百姓沒吃的,養(yǎng)不活劇團。陜西地廣人稀,混口飯吃沒問題。1937年,王振東隨師父程金寶順著隴海線,一路演到西安,他看到有些逃荒人死在鐵路邊,手指頭都風干了,也沒人來掩埋,遇到的鐵匠鋪,大多都關了門,有人跟他開玩笑:多虧你學了唱戲,還能混口飯吃,要是還打鐵,恐怕得“生吃大錘,紅燒小錘”了!
王振東也有同感,于是更加賣力唱戲,一路唱到三原、耀縣、涇縣、銅川。1939年在西安演出期間,他承擔了全部丑角戲。他唱腔醇厚,蒼涼大氣,字正腔圓,吐字清晰,能根據(jù)詞意琢磨表演技巧,演活了人物,樂壞了觀眾,唱出了名氣。
但洛陽藝人有個特點,思鄉(xiāng)心過重,只要聽說洛陽這邊的日子好過了,就想回故鄉(xiāng)。1940年,他回洛陽演出,很受歡迎。1944年5月,日寇占據(jù)洛陽,藝人受盡屈辱,心情都很苦悶,便有人學著吸大煙解悶,可他堅持不吸。抗戰(zhàn)勝利后,河南省主席劉茂恩通令全省禁演曲劇,他第一個抗爭,攛掇朱六來、劉衛(wèi)生等人來到開封,硬是靠自己的藝術打破了禁演令,取得了曲劇演出的合法權利。
1947年,他組建“洛陽新生曲劇團”,赴陜、甘演出,那里有許多河南老鄉(xiāng),大家為了捧場,寧可少吃一頓飯,也要買票來看,還資助洛陽曲劇一些資金。他在西安、天水、蘭州都很有名氣。
當時在陜西、甘肅的河南戲班子,多有混不下去散攤的,但王振東走到哪里都有臺口、有觀眾。1949年,王振東在西安組建了“華中曲劇社”,從洛陽邀來藍輯吾、安景智等人,推出曲劇《小二黑結婚》,這是他演新戲的開始,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到寶雞演出時,他為賀龍演出《閻家灘》,賀老總看后很滿意,對王振東的演藝大加贊賞。
接著他又回洛陽,1954年排《屈原》,他是導演之一,還扮演了劇中人。他給大家說戲:該劇除靳尚之外,還有三個丑角,老朽昏庸的子椒、幼稚驕傲的子蘭、巧言詭詐的張儀,這些丑角各有個性,不能演得一樣,要從人物性格出發(fā),分別塑造人物。
他還演了《苦菜花》中的王柬芝、《野火春風斗古城》的高大成、《紅巖》和《江姐》里的徐鵬飛,個個活靈活現(xiàn)。1961年,他為陳云演出《草人媒》,飾二火鞭,大受夸贊。鄧小平、彭真、董必武都看過他演的戲。1979年退休后,他不想遠離曲劇,組織演員錄制了《草人媒》、《卷席筒》等選段,制成磁帶發(fā)行,還在影片《失信的村莊》中飾演了角色。
1994年,王振東病逝。(洛陽日報報業(yè)集團全媒體記者孫欽良)【原標題:王振東:從小鐵匠到曲劇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