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研究 讓遺址“容顏”漸顯
當我們來到位于偃師市二里頭村南面的四角樓村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鉆探小隊正在忙碌著,他們正在勘探分布在此處的鑄銅作坊區。
在一片麥地里,鉆探小隊分3組用洛陽鏟進行鉆探,隊員們通過觀察土的顏色、堆積性質、致密度等,來判斷土層所處的大致時間。一位隊員戲稱,他們幾鏟子下去,探出的可能就是3000年前的文明。
偃師市文物旅游局大遺址保護辦公室主任張鎖成說,50多年來,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使這片土地的神秘面孔逐漸清晰,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歷次發掘
從1960年至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對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考古人員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號、2號宮殿基址,發現了青銅冶鑄遺址,清理了不同等級的墓葬,確定了遺址的都邑性質。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考古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搶救性發掘,其中包括鑄銅作坊遺址;發現了多處建筑遺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綠松石器等。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自2001年起,工作隊對宮殿區進行系統鉆探與重點發掘,發現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數座;對宮殿區及其附近的道路進行了追探,在宮殿區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大路;2003年春季,對已發現的道路進行了解剖發掘,并發現了宮城城墻;2004年,又在宮城以南發現了另一堵始建于二里頭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墻以及綠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2011年,經過考古人員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發掘。此基址臺基坐北朝南,總面積超過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進院落及東圍墻、東廡組成,至少經過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員推斷,其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宮室建筑遺址。在宮城東北部、宮室建筑群以北發現的一處巨型坑,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據專家介紹,這一遺址,為探索偃師商城相關祭祀制度的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
遺址概況
目前已基本探明,二里頭遺址地處洛陽盆地東部,背依邙山,南望嵩岳,坐落在古伊河北岸的高地上,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分布,其中心區位于遺址東南部高地。遺址范圍包括偃師二里頭、圪當頭、四角樓和北許四個村,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現存面積約3平方公里。
遺址中心區分布著宮殿基址群、鑄銅作坊遺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遺存;西部地勢略低,為居住活動區;遺址的東部邊緣地帶有斷續延伸的溝狀堆積,可能為建筑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溝,同時也形成遺址東界。
經研究發現,二里頭沿用時間較長,從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一直持續到東周和東漢時期。而其興盛時期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也就是夏文化時期。
遺跡多樣
經考古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內容豐富,包括城防宮殿、陵寢、手工業作坊、道路以及當時的鑄銅遺址等。
二里頭遺址的宮城位于中東部,四周圍有夯土墻,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360米至370米,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城內有數座大型夯土宮室建筑基址(1號至8號建筑基址等)。宮城外有呈“井”字形的四條大路相圍,構成了二里頭都邑的核心區域。專家介紹,宮城面積雖僅為明清紫禁城的1/7,卻是后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
遺址的宮城內,至少存在著兩組按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建筑群。其中,坐落于宮城西南部的1號宮殿,與位于其南大門正前方的7號殿建筑,在同一中軸線上,構成西部建筑群。坐落在東部的2號殿與位于其南大門正前方的4號殿建筑以及位于其北面的6號宮殿,構成東部建筑群。這是迄今確認的我國最早的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筑群。
手工業作坊主要包括鑄銅作坊、綠松石器作坊和陶窯以及與制骨有關的遺跡。祭祀遺存包括以動物和人為祭品的祭祀建筑,分布于宮殿區北部。此外,該區域發現有墓葬400多座,水井數十口以及車轍印記、排水設施、灰坑、灶址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