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宮殿區南側大路上發現的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有5米多長,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它的發現將我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也為探索我國古代車的起源提供了寶貴資料。
文物精美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文物修復室里,工作人員正在對出土的碎陶片進行整理。工作人員王叢苗指著一個剛剛修復好的陶罐說:“我們根據陶片的紋飾和顏色進行粘復,有時碎片有百余個,復原起來難度很大,得用好幾天時間。”
在陳列室里,我們零距離接觸了出土的陶制文物,這里擺放著從仰韶時期到二里頭、二里崗時期的各類陶器。張鎖成說,這些器物上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以及人物形象都真實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水平,是先民智慧的結晶。
遺址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陶瓷器、漆器、石器等。
2002年,考古人員在清理3號基址南院內的墓葬時,在其中一座貴族墓墓主人的骨架上,發現了1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該器物有2000余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組成,每片大小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約0.1厘米,長64.5厘米。龍形體曲伏有致,生動傳神,頭部扁圓,呈浮雕狀,鼻、眼處填充有白玉和綠松石。這一彌足珍貴的發現,在我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
綠松石一般以藍綠兩色為主,有蠟狀光澤。因色彩艷麗,古今中外都被用作裝飾品。在學術界,綠松石一直被作為文化意義上的“玉”而受到關注。在二里頭時代,它也的確與玉器一樣,作為高端消費品為貴族階層所使用,具有身份象征的意義。
保護展示 讓遺址持續 “發光”
歷經4000余年的滄桑,二里頭遺址區內的文化遺存曾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長期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二里頭遺址的保護,在城市規劃和項目建設中優先考慮重要遺跡的保護。
2002年,偃師市政府針對二里頭遺址保護下發文件,避免了村落的發展對遺址造成影響。2005年,偃師市政府投資60萬元,規劃建設了二里頭“華夏第一王都”文化廣場,
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將二里頭遺址確定為全國大遺址保護的重大項目和重要工程,開始大遺址保護工作。同年6月,《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保護規劃》方案通過了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審議。
2009年7月,《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尸鄉溝商城遺址保護條例》頒布,這也是我省首次立法開始保護二里頭遺址。
除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村莊、道路外,目前遺址的重點保護區范圍內大部分為農田和綠地,地表上保持了遺址原有的環境和歷史風貌,保證了遺址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張鎖成告訴我們,文物保護部門正在根據二里頭遺址遺存的特點進行相關規劃設計,今后將逐步開展遺跡現場地表模擬展示、遺跡局部揭露覆罩展示、考古現場展示等。目前,2號宮殿的模擬展示工作已經啟動,正在進行方案設計,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開工建設。未來的二里頭遺址將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世人面前。(記者 魯博 通訊員 王閣/文 記者 陳占舉/圖)【原標題: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遺址】